张鑫女子塑形体系课 课程分享,网盘分享
摆正研究主体、研究客体的关系,是各种人类行为动机理论都已经完 成的一个突破。但是,各种人类行为动机理论都尚未突破的一个难点是, 基于个人动机的集体动机如何形成,或者说,基于个人选择的公共选择如 何形成。
已有的各种公共选择理论充分考虑了人的动机性,它探讨了各种公共 选择以个人选择为基础的可能性。具有代表性的是基数效用理论和序数效 用理论。两种效用理论都是沿着继续归纳出本质性或同一性的抽象思维方 法的方向前进的,它们都将人类各种各样的内在需求进一步归纳为更深层 次的“效用”(或对“效用”的追求)概念,当它们以个人选择或个人偏 好为出发点探讨集体动机或公共选择的形成时,都天然地、不假思索地假 定,个人的多种偏好或内在需求要么是基数意义上可直接相加的,要么是 序数意义上可比较大小的。这两种情况都暗含着个人的各种偏好具有统一 的度量单位的假设。序数效用表面看来放弃了基数效用的建立精确传统数 学关系的企图,但在要求统一度量单位这一点上,一点也没有比基数效用 要求的更宽松一些。没有相同的数量单位怎么比较几个变量的大小?不比 较出大小怎么排序?
问题是,这些理论家们针对现实问题根本确定不了几个不同的内在需 求之间的数量关系(无论是基数的还是序数的),而如果不能现实地确定 几个不同的内在需求之间的数量关系,效用理论就会完全失去指导实践的 意义。于是,为了在这个方向上再进一步,有些公共选择理论的学者们开 始打人类客体能动性的主意。就把他们的理论困境交由客体的内省、能动 性来解决。但内省、能动性实际上同样无法完成这个任务。人的内省、能 动性可以感觉出自己的某种需要或行为动机,他甚至能感觉出自己的这种
需要或行为动机比以前是强了还是弱了,但他绝对“感觉”不出自己的这 种需要比其他几种需要哪个强哪个弱。有时我们恍然以为自己能感觉出某 种需要比其他几种需要强,并在稀缺的条件下优先满足这种需要,但我们 没有意识到,这种“感觉”归根到底需要思维,需要抽象思维或形象思 维,尽管这种思维有时可能披着“感觉”或“直觉”的外衣。理论家们 的专业水准的抽象思维都回答不了的问题,研究客体只好打着内省的旗号 胡乱回答出来;但答案肯定偏离了客体的真实的内省或需求,它很可能还 是把少数精英的抽象观察或者形象感觉在大众中进行广泛宣传和灌输的结 果。我们经常发现,当我们舍弃了一些需要,集中力量实现了似乎感觉最 强的需要,但并没有如期望的那样产生自然流淌的幸福感,却不得不借助 外在的评价或观念来使自己“认识到”这种幸福。
人的满足或幸福只能来源于多种内在需要的不断变化的搭配,而不能 来源于多种内在需要的排序。
如果我们假定这些基数效用和序数效用的理论在解释个人的(单个外 延)多种需求、偏好以及选择、决策时还不算偏离现实太远的话,它们在 解释社会共同体的需求、偏好以及选择、决策时则离谱到他们自己也看不 下去了。
如果你知道了共同体中每个个体的偏好顺序,你怎样才能由此计算出 整个共同体的偏好顺序?如果你不求出整个共同体的偏好顺序,你前面一 切关于个体的偏好顺序的假设、演绎简直毫无用处。不仅如此,你的公共 选择的整个理论都不会有多大的作用。不幸的是,阿罗的不可能性定理正 式终止了人们在规范的意义在这方面继续探索的任何企图。在抽象思维的 框架内,公共选择理论从个体偏好出发来解释共同体偏好的假设,仅仅是 一个良好的愿望。但在摆正社会科学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上,公共选择理 论功不可没。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