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慧讲教员的智慧

admin 0 0
杨慧讲教员的智慧

百度网盘课程

通用入口链接!10000G.课程都有!一起学习吧!

立即点击↓ 获取课程!

杨慧讲教员的智慧 课程分享,网盘分享

杨慧讲领袖智慧

杨慧学伟人决策做商界领袖


克服系统范畴局限性的需要。其一,系统概念中的整体性思 路导致状态概念产生。试想,系统如果包括历时态维度,那么所谓整  体性就意谓着大过程要被切割成一连串各自独立的小“整体”即历时  态的系统,这里的整体意谓着一个过程中有界的出现,空间上的整体  意谓着在一个有限空间内有一个界的出现。同理,过程中也应是一  样,过程中的局部可自成“整体”的情况的确存在,否则系统概念的  整体性无法在历时态维度中存在。整体性意谓着空间中有层次整体  性,也意谓着时间过程中有层次,过程中的层次和“小整体片断”就  是本书所说的状态。其二,状态是描述演化的最佳范畴,而系统范畴  却不具备这个功能。系统范畴不包含动静问题,它的适用范围有限, 要描述动静只能引入状态和过程范畴。按现有系统理论系统与要素主  要是刻画局整关系的范畴,这里的局整关系,可以是空间层次的局整  关系,也可以是时间层次即过程中分割出来的局整关系。表面看,这  种系统范畴似乎可以同时描述共时态和历时态的局整问题。但事物除  局整关系外,还有动静问题,局整关系不能代替对历时态中的运动与  静止的描述。局整关系就是局整关系,动静关系就是动静关系,这二  种关系不能相互代替,而动静关系存在于过程之中。状态范畴的提出 使状态与过程二个概念清楚地刻画了演化存在中的局与整、量与质、 动与静的关系。就局整关系而言,状态是过程中的局部,又是比系统  更大的整体。就动与静关系而言,状态是质的静止是量的运动,所以  状态范畴从包容性讲比系统范畴更普适,状态范畴可以包容系统范 畴,而系统范畴却不能兼容状态范畴。请注意,包含关系不能变成相  等关系,更不能变成相互代替关系,不能因为局整关系中有动静问题 就用系统和要素代替状态和过程,也不能因为动静中也涉及局整关系  就用过程和状态代替系统和要素。总之,状态论哲学方法的准确表述是,事物普遍联系又相对隔离作为系统和要素而存在,事物相对静止 又永恒发展是状态和过程的集合体。

(4)状态是现实中人们直接面对得最多的层次而不可回避。在 △t=0 即要素间还不发生相互作用条件下的非系统存在往往不是现实  的对象。有些非系统不是指△t=0  时的存在而是指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很小,相互作用可以近似于0看待的非系统,如一盘散沙,沙粒之间  的相互作用近似看成无的情况,这种非系统当然是人们要面对的对  象。而△t=0  的情况只在理论上存在,而实际上人们并不面对这类非  系统。客观存在的这个层次在现实中无需过多考虑。△t>0  在一个很  短时间尺度内(相对共时态)各要素之间发生相互作用,形成一个系  统整体,产生出相对应的质,这是系统存在。这是一个人们要面对的  对象。但是任何事物都是作为演化对象而存在的,系统形成后立刻就  会有它的历时态变化问题包括维持系统质或保持系统质不发生根本性  变化。系统的这种变化是整体上保持某种性质和功能不变是质的相对 静止,这个层次就是状态,这是平时人们面对得最多的一个层次,平  时我们所讲的系统实质上大多数是指系统的某种特定状态,是指状态  而已。现有系统观理论的缺陷之一就是往往把系统与系统的状态或系  统的过程当作一个对象混为一堂。如果系统的状态瞬间即变,我们就  很难感受和把握这种系统。如果系统的状态变化很慢,几天不变,几 年不变,几十年不变(如顽石)我们就很容易感受和把握这种系统。 现时中人们往往是通过把握系统的状态去把握系统的。此外,过程也 是人们经常面对的对象,但把握过程的途径往往也是通过状态即过程  的局部片断去认识过程整体的,因此状态下接系统上连过程是人们面  对得最多的一个层次,如果我们不从这个层次人手,又如何谈得上认 识事物呢?

(5)状态是解决复杂问题的关键层次。状态是划分事物非线性与 线性界限的关键层次。当事物作为整体存在时,其内部都是非线性关 系。对非线关系形成的整体很难用简单的方法去解决。状态内包含了 相对共时态与历时态的非线性,这个整体中的二种非线性很难分析。 但是状态与状态之间的关系却变得简单起来,往往是线性关系,即程整体等于状态集合的线性总合(这里的情况是近似的)。而平时我 们面对的对象,往往是线性和非线性的混合体,即由状态组成的过 程,其中即有状态内的非线性又有状态间的线性关系。如果我们用历 时态分析法找到了状态这个层次,就可以把非线性与线性的混合对象 中的线性关系和非线性关系适当分离,将状态粗粒化、符号化,暂时 当成一个点,回避它内部的非线性难题,而用线性方法来描述状态间 关系从而解开过程问题,也就是用状态论方法局部解开复杂性问题。

6.主体认识和把握事物状态的途径

(1)主体把握客体状态的三种途径。第一种途径,按状态客观存 在的时间尺度为线索把握状态。状态是指在特定时间区间事物保持其 质的相对静止时的存在总合。根据事物在某一时间段内性质功能的相 对稳定不变去认识状态。这种方法顺应客观存在的本来面貌叫客观方 法。客观方法的前提是,状态固有的时间尺度不能太短,也不能太 长,短到人不能分辩的尺度如毫秒级,长到人没有耐心观察如长于人 的寿命的时间尺度都不适合于客观方法。第二种途径对状态整体进行 局部采样。这种方法充分发挥了主体的能动性。如果采样适当,用状 态局部情况近似代表和反映状态整体还是可行的。第三种途径是选择 状态的主要信号,序参量,主要成分和主要关系主要功能近似代表整 个状态,采样法获得的把握都是近似的。

(2)主体把握状态的主要线索。其一,看事物或对象有无物质实 体存在的间隔,如果物质实体在空间或时间过程中有间隔离散,那么 很可能会产生在功能上分立的情况。多数情况下也就是状态的间隔。 其二,看事物或对象之间有无相互作用的间隔。状态都是由共时态和 历时态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如果相互作用有限、有间隔,那么有间 隔有界的部位就是状态的间隔之处。其三,看事物是否有循环的周期  存在。如果事物由循环生成或维持,那么周期的时间尺度也就是状态  的时间尺度。其四,看事物是否有物质、能量、信息的变化转折,凡  是发生重大变化的转折处往往也就是状态间的间隔处。其五,看事物  发展的数量层次特征,一般情况下,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有其量的层  次特征,有7±2的量关系比较明显接近7±2的量关系意谓着一个事物(状态)的终结,这种量关系很可能是由相互作用的衰退服从指数 函数关系形成的。总之,判定状态之间的界限主要看是否在历时态过 程中有物质、能量、信息、功能的间隔,而判定事物是否处于某种状 态则看它的主要性质和功能是否稳定,是否相对不变或只有较小的变 化,且变化是否连续。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2436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