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诗哲钢琴教学课程 哈农钢琴练指法

admin 0 0
沈诗哲钢琴教学课程 哈农钢琴练指法

百度网盘课程

通用入口链接!10000G.课程都有!一起学习吧!

立即点击↓ 获取课程!

沈诗哲钢琴教学课程 哈农钢琴练指法 课程分享,网盘分享


去自我中心的表征方式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借助于地图来 确定物体的空间位置,而不需要真的看到该物体。这就需要个体从各 种空间表征中提取出一种不与个体自身位置相联系的抽象的信息。大  部分4—6岁的儿童已能形成最基本的、对物体空间位置的去自我中心 的表征方式,且其表征的准确性随儿童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张仁俊等 (1986)测查了2--6岁儿童对空间词汇的掌握情况,结果发现,儿童在  4岁时能基本掌握“里、上、下”3个方位词,5岁时又增添了“前、后、中、 外"4个方位词,但对“左、右”的掌握比较困难,直到6岁,还有一部分 儿童不能正确理解这两个方位词。

数概念的发展 数概念的发展包括“基数”概念的发展和序数概念的发 展。基数是指个数的绝对大小,序数是指每一个数之间的先后顺序 关 系 。

1.基数概念的发展研究发现,基数的概念萌芽于婴儿期,4个月 的婴儿可以从“2”中辨别出“1”来;或从“3”中辨别出“2”来(研究运用“习惯化/去习惯化”方法,先给婴儿呈现   两两一组的物体,每一组物体的具体内容不同,但都包括2个物体。婴   儿能够对这些不同组别的物体形成习惯化。这就表明,婴儿能够将每   组物体中的“2”抽出来作为同一个刺激内容去感知,而忽略其他方面的  差异;而且,在婴儿对两两一组的物体形成习惯化后,当出现3个物体   时,婴儿马上产生去习惯化。这个结果似乎说明,婴儿已经能形成“2” 的数概念,并能从“3”中将“2”区分出来。

但也有研究发现,婴儿不能掌握“2”以上的数概念。他们认为,婴 儿事实上并不是在真正意义上掌握了“2”这个概念,当婴儿从“3”中辨 认出“2”时,凭借的只是对“2个事物”整体形象的一种记忆,与婴儿对 其他事物的记忆没有本质区别,这里并没有出现“数数”的过程。当给 婴儿呈现的物体增多之后,婴儿已不可能只通过“扫描”就记住这些物 体,因此,便不能作出正确的反应(Starkey 和Cooper,1980)。

哥尔曼(Gelman)   和高力斯特(Gallistel,1978)     认为,儿童大约要到  2—4岁时,才开始学会“数数”。“数数”将引导儿童了解真正的“基数” 概念。儿童在数数时,遵循着下面五条基本原则:(1)一一对应原则,  即儿童在数数时,只能将一个数对应一个物体;(2)固定顺序原则,即在   数与数之间应该有一个不变的顺序;(3)基本的原则,即在一个数列中  的最后那个数的值就代表了这个数集所含的个数;(4)抽象原则,即关  于数数的原则可以用于任何数列上;(5)顺序无关原则,即一个数列的   长短,与从什么地方开始数数无关。 一些研究表明,儿童大约在5岁左  右就可以掌握上述这些规则,儿童的数数实践将有利于他们掌握这些  规则,反过来,一旦掌握了这些规则,儿童的数数就会更加准确。

2.序数概念的发展序数概念大约在个体出生后12—18个月才 出现,比基数概念的出现要晚。序数概念的最初形式与“多与少”相联 系。在一个数列中靠前的数大,代表着“多”,靠后的数小,代表着 “少”。斯特劳斯和柯梯思(Curtis     1984)进行的一项研究中,不断地给 婴儿呈现两张图片,其中一张图片是1个点,另一张图片是2个点,当婴儿抓取有2个点的图片时就给予强化。然后,主试又给婴儿呈现一 些新的、成对的图片,每对图片中,有一张图片所含的点数少于另一张。 结果发现,婴儿总是抓取含点数多的那张图片。由此可见,婴儿通过练 习,已能了解“多”与“少”的概念。

儿童进入5岁左右,序数概念的发展进入了高峰期。西格勒(R.Si- egler) 和鲁宾逊(Robinson,1982)   要求3岁、4岁、5岁的儿童对36组  中从1到9的组合进行大小的比较。结果发现,3岁儿童反应的正确  率正好处于几率水平,而且所犯的错误平均分布在各种组合中;而4—  5岁儿童反应的正确率已达到了80%,而且错误主要分布在那些差异 不大的数对中(如7与8相比)。这与成人所犯的错误相似,成人在辨 别差异不大的数对时所花的时间也相对较多。由此可见,5岁左右儿 童的序数概念已有了非常显著的发展。

儿童社会概念的发展

儿童不仅生活在由物质构成的世界中,还生活在各种社会现象和 事件构成的环境中,因此,儿童必须学会了解和认识社会信息,才能更 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儿童对各种社会现象和事件本质特征的认识,就 形成了社会概念。社会概念的种类很多,下面简单介绍儿童的几种社 会概念的发展情况。

对心理现象的认识 研究发现,儿童首先获得的是对自己心理状态的 了解和认识,然后将这种认识推广到他人身上,进而形成对他人心理状 态的推断和了解。对心理现象的认识,主要包括对主体目的、信念、知 识、意图、愿望等方面的认识。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244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