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孟繁飞老师英语课程 新概念英语发音课 课程分享,网盘分享
要求一种答案, 答案有可能是名称,有可能是意见,也有可能是知识。知识即是 其所是,或是其真是,是其本是,也就是事物的本质。在对于 “是”的回答中所蕴含的这些可能,意味着“是”具有双重性, 一方面,“是”作为人的断定具有主观性,即“是”作为人的话 语是人所进行的判定,但是这种判定有可能只是人的主观性的表 现,因而是人的意见,而“是”作为把握了事物本质真实的判 定,意味着“是”也标志着事物自身的客观性。达到了对事物客 观性的认识,就是把握了事物的所是,这种认识就是知识。柏拉 图的理念世界就是关于事物所是的概念世界,在这一世界中的概 念是反映万物自身本原的世界。这一世界类似于数学世界。亚里 士多德把这种对于“是”本身进行研究的学问称为第一哲学,也 称形而上学。“有一门学术,它研究‘实是之所以为实是’,以及 ‘实是由于本性所应有的秉赋’。”①对于“是”的回答具有认识 的取向。因而,亚氏把哲学理解为人的求知本能的反映,在心理 上由“惊异”引发,这也是西方哲学形成了知识论的路向与传统 的根本原因。正是由于在问题的类型上的一致性,西方的自然哲 学与伦理政治哲学走的是相同的道路,即知识论的道路,对自然 本原的探究才与对伦理政治问题的思考联系起来,并且正是在对
伦理、政治问题研究的过程中,形成了足以支持自然哲学研究的 知识与意见的区分,使得自然哲学与伦理政治哲学研究形成相互 促进的关系。更为重要的是,以往所谓的“本体论”,现在所谓 的“存在论”与“是论”在实质上并不是由自然哲学或伦理、政 治哲学所引发,而是由“提出的”这种问题类型所引发的。只有 对于“提出的”问题进行形上思考,才能使哲学脱离具体的生活 世界,形成独立存在的关于“是”的思考的纯粹的概念逻辑领 域;而这一领域的形成,成为西方传统哲学发展演变的主线。由 “本体”或“存在”、“是”向认识论的转向,也正是由于“提出 的”问题所具有的认知性所造成的。可以说,西方传统哲学就是 在形上意义上对“提出的”问题(以“是什么”为提问方式) 进行解决的哲学。
从人自身的特殊问题来说,人作为自身参与的存在蕴含着一 个特殊的问题,即做人问题。做人问题的存在意味着人存在着 “应当”的问题,这一问题是人之为人,人作为可能的存在所具 有的特殊问题。在人的现实生活中,“应”的问题存在于人的各 种生活与关系中,特别是存在于伦理与政治活动中。“应”是做 出方向与方式的判断与选择,决定着人的行为及人的需要的满足 与目的的实现。可以说“应”是伦理、政治活动的主题。在古希 腊城邦民主制中,每个人都可以提出他们所认为的“应”。关于 政治主张的争论,实质是关于“应”的争论。但是“应”与 “不应”要有根据,只有建立在坚实基础上的“应”才能在争论 中取胜。诡辩术与修辞术只是在话语上争取支持的手段,而哲学 家作为“爱智慧”的人则希望把握住事情的本质与真实,从而使 “应”的主张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这个坚实的基础就是“是”。 这样,“应”的争论就会转向“是”的争论;寻求到真实之 “是”,也就明确了“应”的方向,在“是”还不清楚之前,“应”只能是主观的认定。西方哲学走上探究“是”的道路,在 根本上是要寻求支持“应”的坚实基础。休谟提出自然的“是” 不能推出“应”,实质上是第一次宣布了西方传统哲学的终结。
以“本原”为主题的西方传统哲学形成了重视自然,运用以 概念逻辑为核心的理性思维方式的传统。这种传统使西方哲学成 为一种人类独特的哲学样式,并成为西方文化的根基。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