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人类历史早期阶段处于中心地位。虽然人 类的各种文化最初都是在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形成的,但在对 待这一关系的倾向上却有不同,这种不同的倾向也影响了哲学发 展的方向。西方哲学的重点在自然,其思想观念是在对自然的认 知路向上形成的;而中国哲学的重点在人,其思想观念是在对自 然的体悟中形成的。
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其思想的直接针对性是解决社会问 题,因而很少直接研究自然。道家思想把人与社会的问题置于更 广阔的天道范畴,才有较多关于自然的思想。但从总体上说,诸 子百家中关于自然的理解不是中国文化中主流的自然观。中国文 化中的自然观直接来源于《周易》以及阴阳五行观念。我们对 《周易》及阴阳五行的介绍,主要是要借此说明中国文化及哲学 中的自然观问题,在上一章中我们对《周易》所蕴含的思维方式 做了介绍,本章我们主要对阴阳五行观念中蕴含的自然观进行介 绍。自然观作为哲学意义上的观念具有思维方式的意义,因而,
在下述内容中,自然观与思考自然的思维方式具有相同的含义。 1.天人合一的整体观
在关于中国哲学发生背景的介绍中,我们知道,中国人的生 活世界是一个具有封闭性的“熟悉”的世界。在这种生活世界 中,由于长期历史积累下来的丰富的生活经验,使得人们对于其 所生活的自然世界形成了足以满足生活需要的“充分”了解,从 而失去了产生“惊异”心理的可能。这样,中国人对于自然界的 认知不同于西方人追问万物之所“是”的认知,中国人对自然万 物的认知终止于对万物的命名与实用,这种认知实质是以人为中 心在人与物的关系中的认知,而不是对于万物“本身”的“客 观”认知。也可以说,中国人的认知活动不是把人与外物截然分 开的认知,不是西方文化中那种建立在“主客”二分基础上的对 象性认知。正由于中国古人的认知活动不是一种对象性的认知, 因而没有形成对象性自然观。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