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香老师 国画综合课 课程分享,网盘分享
只有当人需要运用这些“知”时,“知”才重新出场服务于人的 其他目的,这正如科学知识本身只是对事物的认识而只有把知识 转化成技术才能为人所用一样。“思”的这种认知性质,决定了 “思”的工具性与“思”的结果的独立性。在这一意义上说, “思”是一种向外的思想活动,即与人本身的变化无直接关联的 活动。当然,由“思”所得的“知”对于人对世界的理解具有支 持意义,在此基础上对人的行为方式与生活方式产生影响,并且 这种求知之“思”也会思考人本身的问题,但这些“知”对人的 意义都是间接的,都需要通过人的选择发挥作用,而当人不以这 些“知”改变自己以及生活时,“知”与“不知”对人来说都是 无所谓的。正是由于“思”的活动与人本身的分离,才会存在 “知”是一回事而“做”是另一回事的现象,由此也可以理解为 何在西方的思想家中存在大量的知行不一的现象。
上述所论之“思”的思想方式只是一般意义上的“思”。在 这种由“思”的方式处理的问题中存在着由“形下”到“形上” 的问题序列。在“形上”的问题意义上,才是哲学之思。这种思 的指向是超越了具体的存在物的概念对象,而且哲学之思还会以 思想为对象,这种思即为反思。不论以西方哲学为标志的这种哲 学之思是形上之思还是反思,这些“思”都是对象性的以获得知 识为目的的思想方式,这种方式本身已经注定了与人本身的分 离,因而无法解决人自身的生命性问题。
“思”的思想方式虽然以西方的思想文化传统为代表,但这 并不意味着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地域的民族不会运用这种“思”, 这种“思”是具有人类性的。中国人与西方人的不同在于,中国 人的“思”更多地停留在日常生活的“形下”认知层面,并且更 多的是在具象层面而非抽象层面进行的。这种“思”的差异源于 “中西”不同的生活世界以及由此形成的文化传统,但这并不影响中国人学会西方人擅长的抽象之思,中国人在科学研究领域取 得的成就证明了这一点。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