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彩瑜国画小猫教程 课程分享,网盘分享
“虑”作为一种思想方式也并非为中国人所独有,“虑”也是 一种具有人类性的思想方式。只不过对于西方人来说,“虑”仅 是在“形下”的生存问题方面起作用,甚至仅仅成为由生存问题 引起的消极心理状态——“焦虑”。尽管“焦虑”也可以上升为 反思人的存在的“形上”心理根源,但由于在解决“形上”问题 方面西方人的思想方式是对象之“思”而非与人本身相关联的 “虑”,西方人只能在头脑中寻求对问题的理解与解释的答案,而 这种答案却无法成为解决问题的知识,问题也就无法得到解决。 因此,由人的存在“焦虑”引发的存在之思或者以希望式的“诗 意栖居”自欺欺人,或者以返回原地式的“你选择吧”掩盖解决 问题的无能。以西方的“形上之思”传统本应能够将“形下之 虑”上升为“形上之虑”的,但西方的宗教传统却将这种本属于 人本身的思想方式赋予了上帝,人的生命问题完全依赖于上帝的 解决,而人自身的思想能力只是在对象之“思”的方面片面发 展,尽管创造了科学技术的神话般成就却使人陷入由技术带来的 更严重的问题之中。当西方人指望由上帝来解决这些问题时,却 发现上帝已然在技术理性的胜利欢歌中死去。“上帝死了”,同时
带走了“虑”的思想方式,西方人在“无道”的歧途中迷失。不 仅如此,西方人以“思”的方式展开的哲学完成或终结于科学的 完全独立,这种意义上的哲学的终结也可以视为是哲学之“思” 的终结。但是,“思”的终结并不等于哲学的终结,哲学可以停 止向外寻求关于世界的知识,却不能停止对人的生命的关注。马 克思所实现的对西方传统哲学的变革,正是基于对人的生命问题 的忧患,而由这种忧患所引发的“改变世界”的思考可以说标志 着西方的哲学思想方式正由“思”向转“虑”。福柯认为,对于 西方哲学开端的“认识自己”应转换成“关心自己”。[5] (p4 -p20) 这就又一次提出了哲学在西方应有的新方向。“关心自 己”只有在生命的意义上才是哲学的工作,而这种关心只有在形 成对于生命的忧患意识的前提下才是可能的。西方哲学从“认识 自己”到“关心自己”的转变,也就决定了哲学的思想方式也要 从“思”转向“虑”。
尽管本文试图论证“虑”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思想方式,也是 具有人类性的思想方式,但这并不是在获得一种知识的意义上进 行的。也就是说,“虑”到底是否是中国古人的思想方式或者 “虑”能否作为一种思想方式来理解并不是本文的根本用意所在。 本文只是试图以中国所特有的思想方式为例说明中西哲学的区 别,彰显中国哲学真正具有的特质,从而对中国人重新熟悉已经 陌生甚至遗忘的中国哲学传统有所助益。论述“虑”的思想方式 问题的另一用意在于,呼吁当代中国哲学的研究能够真正关注与 人的生命相关的根本性问题,这种关注不是“思”的意向的转 变,而是对这些问题的“忧患”,只有在“忧患”的意义上进行 哲学性的“虑”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