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响吉他教学课程 民谣吉他系统课程 课程分享,网盘分享
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 不乱作为,是善为。无为是为了做大事有大为,大事抓好了则 无不为,使万物万事按自身规律发展。老子的智慧很高,他认 为管理者尤其是高层的管理者,应站得高,看得远,研究天地 人的相互关系与长久发展之道;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一定要事 必躬亲,而要善于运筹帷幄,尊重、遵循事物客观发展的规 律。《老子》提出:“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2章); “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 3 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 事取天下。……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第57章)一定程度上的 与民休息,让百姓休养生息,比多下指令干扰民众,更能藏富 于民,也就更能得到民众的拥戴,因此应调动社会的积极性, 促进社会空间的扩大与百姓的自治。管理者自己少私寡欲,上 行下效,民众自然诚朴。
事实上,社会或企业管理者的多事扰民,多源于这些人 的私欲名利的膨胀,或者借此彰显政绩业绩,沽名钓誉,求得 升迁。但这很可能牺牲了长远的利益,浪费了资源,与民争 利,乃至与子孙争资源,不利于国家、民族与事业之可大可久 的发展。所以,《淮南子 ·修务》说:“所谓无为者,私志不得入公道,嗜欲不得枉正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推自然之 势,而曲故(巧诈)不得容者,事成而身弗伐(夸耀),功立而名 弗有。”这一解释符合《老子》所谓“爱国治民,能无为乎”(第10 章)、“清静为天下正”(第45章)的思想。以上讲的是管理者要 有大气,大开大合,统筹全局,因势利导,以静制动,以一统 万,以无为调控有为,没有私心,不居功自恃。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上一条讲抓大放小,纲举目张;这 一条讲的则是小中见大,慎重行事,稳步推进各项事业。成功 的管理必然是透过细微末节可以看得到的,这即我们常说的细 节决定成败。我们都有烹鱼的经验,色香味形四者俱全很难, 尤其是鱼形的完整颇不易。烹鱼的最大忌讳在于不断翻个。苏 辙说:“烹小鲜者不可挠,治大国者不可烦;烦则人劳,挠则鱼 烂。”管理学上最忌政令繁苛,朝令夕改。我们当然要讲改革创 新,但不能天天求变,改革不是翻烧饼,而是在悉心研究旧制 之利弊的基础上,予以调整,革除旧弊,除旧布新。创新的前 提是继承,没有继承就不会有创新。历史上成功的变法,都是 慎重研究之后慢慢推行的。所以,最讲变法的法家之集大成者 韩非子在解释《老子》的这句话时说:“治大国数变法则民苦之, 是以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
干大事要从干小事积累而起。《老子》说:“图难于其易,为 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 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 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第63章)先易后难,从小事做 起;不要轻易许诺于人,不能兑现的许诺会失信于民。宁可把困难想多一点,把易事当难事去做,才能获得成功。《老子》 又说:“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 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 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第 6 4 章)这里讲的是, 一定要未 雨绸缪,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从当下做起,从点滴做起。
前面讲过第25章,道、天、地、人是宇宙间最重要的四种 存在,人只是其中之一。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 则自然而然,即以自己原初的那个样子、那种状态为法则。道 家心目中的圣人没有占有的欲望,"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第64章)。
老子认为,管理者的心境、修养与能否把握管理之道密切 相关。“致虚极,守静笃。”(第16章)虚与实、动与静相对相 关。我们整天忙于太多实务与应酬,疲惫不堪,不如抽一点时 间读书、反思、打打坐,适当"守中"也就是“守虚”、致虚、"守 静”,即保持闲静的、心平气和的状态,排除物欲引起的思虑之 纷扰,实实在在地、专心地保持宁静。这也是要排斥外在之物 的追逐,利欲争斗等引起心思的波动。"观复",即善于体验万 物都要回复到古朴的老根,回复到生命的起点、家乡与故园的 规律。“观”就是整体的直观、洞悉,身心合一地去体验、体察、 观照。“复”就是返回到根、“道”。把握住常道才是真正的聪明, 即大智慧。不然就会妄作、妄为,结果会很糟糕。理解、把握 了常道,才能有包容之心,做到如天无私覆那样的公道、宽容, 可以凝聚人心,这才是天下为公、天长地久、长治久安之道。 如果做到了,你可终身无虞。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