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社会与人及人生的冲突、紧张的状 况,以及由冲突而协调、和谐的状况。冲突即阳刚与阴柔两种 力量不协调,如否卦反映的刚健与阴柔不配合,否结不通,大 过卦反映的阳盛阴衰,困卦反映的阴盛阳衰,革卦反映的矛盾 激化、你死我活、质的变革等。《周易》创设了爻位的体例,这 也叫时位,即特定时空条件下六爻所处的地位。所有的卦,二 爻、五爻为中位,二为下体之中,五为上体之中,这两爻往往 是吉、无咎,后人理解为取刚柔的中道、平衡。二为臣位,五 为君位。二、五居中,刚中与柔中相应,表示阴阳两大势力和 谐统一。这就是《周易》“中”的体例。这可能也表达了《易经》的 创作者在总结各种经验时,重视和合、中平的意识,防止过与 不及 。
《周易》的互体、旁通、相错相综,体现了“一阴一阳之谓 道”的和谐统一规律。《周易》贵中和,向太和。“中和”是其重要 思想内涵,可归结为阴阳协调、刚柔并济、双向互补、动态平 衡等,这也是事物发展的内在生机活力。易道贵中和,并以太 和为最高理想。“太和”即天人关系、自然与社会的关系整体和 谐,万物各得其所,调适畅遂。余敦康先生认为,《周易》是一 部决策管理之书,《周易》的作者把世界看成是由天道、地道、 人道“三才”组成的大系统,探索出支配这个大系统的根本规律 是一阴一阳相互推移、消长、激荡。《周易》的智慧启发我们做
《易经》有言、象、意三种相关的解释系统。其语言解释的 话叫“言",即爻辞、卦辞等语言系统。其符号系统叫作“象”, 如乾三连的三个阳爻代表天,各卦爻符号的象征意义都是 “象”。“意”则是“象”背后的理由,是圣人最后把握的“意”。言、 象、意三者有密切关系。理解《易经》必先通其辞,继通其象。 通其辞是准确理解卦爻辞,通其象是系统理解六十四卦的过程、 卦之间的联系与关系。为了理解、解释"意",必通过“象”。为 理解“象”,必通过"言"的解释。古人有所谓“得象忘言,得意忘 象"之说。语言有局限性,理解“象"很重要。这里是经验直观与 理性直观地把握、领会“象”之全体或底蕴的思维,有赖于以身 “体”之,即身心交感地“体悟”。这种“知”“感”“悟”是体验之 知,感同身受,与形身融在一起。不仅如此,这里又有《周易》 之中的“数”“理”,因此不停留于感性,包含着理性。
以形象 思维为起点,取象比类,触类旁通,把握客观世界,加工思维 内容,这种思维方式包含了、推动了理性思维的发展。唐先生 指出:“取象比类,是象数思维的基本特征;阴阳对称,刚柔调 和,是象数思维的致思准则;整体思维,是象数思维的合理内 核;注重节律性,强调序列性,是象数思维的突出优点。象数 思维方法同西方形式逻辑思维方法不同的地方,在于它不只提 供一种思维形式,同时诱导思维内容,它是思维内容与思维形 式紧密结合的一种奇特的思维方式。”①这里不仅是思维内容与 形式相结合、相统一,而且也是认识与实践行为紧密结合、统 一的思维模式。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