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晨绘画训练营 课程分享,网盘分享
人与万物的性是天赋的,这天性之中有自然之 理,即天理。本书实际上是说,天赋予人的是善良的德性。“率 性之谓道”,“率”音"帅",是循的意思;“率性"是循其性,而不 是任性。 一切人物都是自然地循当行之法则而活动,循其性而 行,便是道。 一切物的存在与活动,都是道的显现。如就人来 说,人循天命之性而行,所表现出来的便是道。如面对父母, 便表现孝。人因为气质的障蔽,不能循道而行,所以须要先明 道,才能行道,而使人能明道的,便是教化的作用。 一般人要 通过修道明善的工夫,才能使本有之性实现出来。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 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 焉,万物育焉。”“中节"的“中"念“众”,符合的意思。“节”即法度。情感未发之前,心寂然不动,没有过与不及的弊病,这种 状态叫“中”。“中”是道之体,是性之德。如果情感抒发出来能 合乎节度,恰到好处,无所乖戾,自然而然,这就叫作“和”。 “和”是道之用,是情之德。“中”是天下事物的大本,“和”则是 天下可以通行的大道,谓之“达道”。君子的省察工夫达到尽善 尽美的“中和”之境界,那么,天地安于其所,运行不息,万物 各遂其性,生生不已。
君臣关系现在没有了,但仍有上下级关系,仍需要工作 伦理。我们现在可以理解为:通过家庭与工作伦理,在处理好 亲情、友情、同事、上下级关系中,走正路,不偏颇,这是修 养的过程。“所以行之者一”的“一”是指的"诚",即落在诚实、 至诚上。在这一修身过程中,培养君子的三大美德:智、仁、 勇。孔子说:“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中庸》又引 用孔子的话说:“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
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 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喜好学习,接近智德;力行实践, 接近仁德;懂得羞耻,接近勇德。这里指的是大智大勇大仁。 智不是耍小聪明,勇不是鲁夫莽汉,仁不是小恩小惠。根本上 是要修身,此是内圣,治国平天下是外王事功。这与《大学》的 主张是一致的,由内圣贯穿到外王。为政者懂得修养自己,才 懂得治国平天下。
3.贯通天道与人道的“诚"及“诚"与"明”
关于天与人、天道与人道的关系,《中庸》是以“诚”为枢纽 来讨论的。"诚"是《中庸》的最高范畴。“诚”的本意是真实无妄, 这是上天的本然的属性,是天之所以为天的根本道理。“诚者, 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 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天道公而无 私,所以是诚。“诚之者”,是使之诚的意思。圣人不待思勉而自 然地合于中道,是从天性来的。普通人则有气质上的蔽障,不能 直接顺遂地尽天命之性,所以要通过后天修养的工夫,使本具的 善性呈现出来。这是经由求诚而最后达到诚的境界的过程。
求诚的工夫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 之。”这是五种方法。广博地学习,详细地求教,谨慎地思考, 缜密地辨析,切实地践行,这五“之”里面就包含有科学精神。 《中庸》还强调“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的学习精神。
《中庸》认为,由至诚而后明善,是圣人的自然天性;而贤 人则通过学习、修养的功夫,由明德而后至诚。由诚而明,由 明而诚,目的是一样的,可以互补。“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 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 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 参矣。”只有天下至诚的圣人,能够极尽天赋的本性,于是能 够兴养立教,尊重他人,极尽众人的本性,进而尊重他物,极 尽万物的本性,使万物各安其位,各遂其性。既如此,就可以 赞助天地生养万物。这使得人可以与天地鼎足而三了。人的地 位由此彰显。这也是首章“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意 思。人体现了天道,即在道德实践中,见到天道性体的真实具 体的意义。从上我们也不难看出《中庸》的天人合徳的思想:天 赋予人以善良本性,即天下贯而为人之性;人通过修养的工夫, 可以上达天德之境界。由天而人,由人而天。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