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屿笛子竹笛课程 课程分享,网盘分享
。"和”是强调保留差异,容纳相异的人才、 意见,保持一种生态关系。中国哲学关于天、地、人、物、我 之间的“和谐”思想、"宽容"思想,不仅为人类自然环境的生态 平衡和人文环境的生态平衡提供了睿智,而且是现代社会管理 和企业管理的重要思想资源。现代管理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 会、人与人、人与物、人与内在自我的协调关系,强调一种宇 宙一体、普遍和谐的整体观念。孟子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 爱物”;张载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王阳明说:“仁者以天 地万物为一体”。儒家观念中的宇宙家族思想及推己及人、仁民 爱物的意识,在未来世界具有越来越重大的作用,对于事业与 企业单位之间及内部人际关系的处理,乃至效益的显发有着重 大的意义。
“中”是天下最重大的根本,“和”是天下通行的道路。将“中 和”的原理发挥到极处,天地就清宁了,万物的生长就茂盛了。 这里的“和”或“中和”,是人生实践中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它
具有通过实践追求以使现实与理想统一的意味。
“中”的意思是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即适度。在哲学 上,这又是对立与统一、质变与量变、肯定与否定之间的“关节 点"或“度",越过这一界限,事物就会发生大的变化。
“和”的意思,如前所述,意思是多样统一、和谐,另一个 意思则与“中”一样,指恰当、适度。如《论语》中有子说的“礼之 用,和为贵",《中庸》中的"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里的“和”是 调节、事之中节、恰到好处。
中国哲学家强调整体的和谐和物我的相通。他们不仅把自 然看作是一和谐的体系,不仅争取社会的和谐稳定,民族、文 化与宗教间的共存互尊,人际关系的和谐化与秩序化,而且追 求天、地、人、物、我之关系的和谐化。儒道诸家都表达了自 然与人文和合,人与天地万物和合的追求。《中庸》说:“万物并育 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周易 ·系 辞传》说:“天下同归而殊涂(途),一致而百虑。”其宽容、平和、 兼收并蓄、博大恢弘的品格,正是和谐或中庸辩证法的品格。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