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由由绘画系统课动漫二次元 课程分享,网盘分享
追求其他的知识也是如此。知识非常丰富,但人如只靠知 识,还是有所牵累。因为智力、知识,必有所待的对象。但所 待的对象却是飘忽不定、难以把握的。你怎么知道我所说的天 不是人,人不是天呢?我们所谓天然的东西,其实掺杂了人为 的成分;我们所谓人为的东西,其实有不少天然的成分。所以 专凭人的知识、智力去度量事理,是靠不住的。要达到"真知" 与“知之圣",一定要修养到"真人”的境界,这样才能与“道枢” 相照应。这是说,天道以下,人事层面的问题都是可知的,但 人的智力是有限的,而且人是极不相同的,人们关于现象世界 之复杂面相的真伪与正确与否的问题非常复杂,因此在肯定可 知的基础上还要善于破除我执,虚怀理解不同的认知,求得真 理性的认知。至于关于天与天道层面的认识,不是靠人的智力 所能达到的,它需要全身心的修养,靠人生体验的积累,庶几 可以达到“与道同体”的境界。
庄子提倡怀疑、批判的精神,但并不归结为所谓的“怀疑 论”。他对人的认知能力、对人所执定的知识或真理的可靠性提 出挑战,但他并不主张废弃对于"真知”与“知之至"的追求,只 是希望减少盲目性,告诫人们由分析上升到综合,由认知上升 到体验,由“小智"上升到"大智”。《齐物论》假借尧时贤人啮缺 与王倪的对话,幽默、诙谐地表达了这一智慧:“啮缺问乎王倪
曰:‘子知物之所同是乎?’曰:‘吾恶乎知之!’‘子知子之所 不知邪?'曰:‘吾恶乎知之!’‘然则物无知邪?'曰:‘吾恶乎 知之!虽然,尝试言之。庸讵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邪?庸讵知 吾所谓不知之非知邪?"《庄子》 一书往往是把疑问抛给读者去 判断,而答案就在疑问中转为肯定。
王倪的三次回答,"第一次是对肯定知识的怀疑,第二次是 对‘不可知'或‘不知'的怀疑,第三次是对一切知识的真假可能 性的假设与疑问……理由是: 一物的然否判断‘同是'主观的, 即使有暂时的普遍性,亦不能肯定永久的普遍性。其次,物之 知,与被知之物本身真假,有绝对是,也有相对是,是不是, 然不然,庄子认为'然乎然'才是真是、真然;道是不可言诠的, 一说便差失(亏)了。故曰:‘吾恶乎知之?’物之可知者,真假 然否已难定于一,更何况‘所不可知’‘不知'者?这是第二次 疑问更广袤的‘不知'之正确性。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