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江塑艺术课程 素描语言色彩研究 课程分享,网盘分享
道体自然,道本无为,不可以用语言来表达与限定,但可 以用人的生命来体证。人们往往执定、拘守于“一偏之见”,彼 此纷争,妨碍了关于完整的“道”与天地之理的领悟。因此,必 须破除"成心",反对师心自用。人们很容易观察与分析现象界 的差别相,庄子意在打破由此而产生的分别与执着,认识到事物的迁流变化;主张换一个角度(或参照系,或视域)再去省视 事物,会看到不同的面相;直至“以道观之”,有些差别则完全 可以忽略不计。庄子提出“明”(或"以明"、“莫若以明”)的认知 方法,以此明彼,以彼明此,跳出各自的限制,洞察彼此,理 解对方,消解己见,以客观平常之心洞察彼此之事实,进而理 解现象或概念之彼此的联系,破除对一切相对待的概念的执 着。庄子又提出了更为根本的体认绝对真理的方法,即把握“道 枢”"天钧"的方法。这是更深一层次的“明”。
庄子心目中的圣人站在更高的层面,首先保留、“因任”自 然的分际或人为的界限,其次是超越是与非、可与不可等等的 对待,洞悉彼此与是非的复杂联系,进而体悟天地自然的大道 正是统合是非彼此的枢纽。最高真相、客观真理是所谓“道枢” 或“天钧”,它是承认、包含了各种事物、现象的认知以及层次、 系列不同的相对真理的。圣人与道同体,存异又超越于异,使 各种知识、各种相对真理及其系统各安其位,并行不悖。物与 我、是与非、可与不可、潜在与现实、现实与理想、肯定与否 定、形下与形上两不相妨碍,是谓“两行”。
庄子主张返回灵台明觉之心,来体悟道,与道契合为一。 他的“心",是虚静的心,其作用是观照。“夫体道者,天下之君 子所系焉。”(《知北游》)从以上论述看,庄子的道论、人生修 养论(理想人格论)与知论是相通的。
世界的整体性和普遍联 系,反映在概念论上,既承认确定性(如“大一”“小一”"无 厚”),又肯定相对性,既看到差别性,更看到同一性。他尤其 重视空间、时间概念的相对性、流动性和转化。他对于大与小、 至大与至小、高与卑、山与泽、天与地、今与昔、不可积与大 千里、有穷与无穷、中与睨、生与死、同与异、大同异与小同 异、同中有异与异中有同、闭与解、中央与边缘等相对关系的 概念,基本上是从关系逻辑的视域来把握的。后者可以转化为 前者的宾词。如果说,墨家逻辑是一上来就抓住二元谓词的侔 式的关系逻辑的话,那么惠施的逻辑则是辩证的关系逻辑,这 都与西方亚里士多德从简单的直言命题等一元谓词逻辑问题入 手的方式不同。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