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青海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发布《青海省2020年绿化工作公报》。公报说,全年完成土地绿化46万公顷(690万亩),其中造林21.8万公顷(327万亩),草地恢复治理24.2万公顷(363万亩)。人居环境得到同步改善,创建了7个省级“森林镇”和15个“森林村”。全省森林覆盖率提高到7.5%,比“十三五”初期的6.3%高出1.2个百分点。森林蓄积量增加到4993万立方米,草地综合植被覆盖率达到57.4%。
2020年,是青海省大规模绿化的第四年。在过去的四年里,总共有10000公顷(1932万亩)的土地被绿化。在义务植树、古树名木保护和脆弱地区生态恢复等方面成绩显著。
去年以来,青海省认真落实党中央“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区体系”重大部署,全面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示范省建设,优质完成三江源、祁连山国家公园试点任务。祁连山国家公园试点体系通过国家评估验收,全面启动青海湖、昆仑山国家公园前期工作。自然保护区的调查、评估、整合和优化在全国范围内启动,109个各级自然保护区整合优化至79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增加3.41万平方公里。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新的自然保护区体系初步形成。
土地绿化继续推进,启动土地绿化巩固升级三年行动。结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林草建设,实施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防沙治沙、退化草地治理等优质国家重点生态工程,在城市周边、农牧村、交通沿线、河流两岸大力开展高标准绿化,在高海拔、寒冷干旱地区等立地条件困难地区开展科学研究促进造林种草。
全年完成治沙10000公顷,其中禁牧21700公顷。严格审批林地、草地和湿地资源。全面落实森林草原防火和病虫害防治责任制,创新实施“双包五联”防火工作机制,防治森林病虫害万公顷(298万亩)、草原病虫害万公顷(2255万亩)。完成全省古树名木的首次复壮和管理。
进一步加强草原管理,大规模开展草原生态修复,加快草原植被恢复,全面提高草原生态系统稳定性。全年治理退化草地24.2万公顷(363万亩);枸杞、沙棘、藏茶、大果樱桃等特色品种标准化、有机化、规模化生产基地建设进一步推进。特色经济林种植面积达到1万公顷(1万亩)。依托森林、草原、湿地、自然保护区和国有林场,大力推进森林保健和农村花海等新业态,建立两个国家森林保健基地,生态旅游蓬勃发展。
积极发挥生态工程的主导作用,坚持管理保护就业、生态补偿、增加农民工收入、定点帮扶等。生态工程吸纳贫困人口就业比例达到30%。加大生态效益补偿力度,实施森林、草原、湿地、管护岗位等惠民生态政策,用1亿元各项资金直接补贴农牧民。贫困林场新实施扶贫项目45个,选聘林草专家83名
相关阅读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标签: #青海国土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