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热点事件舆情反转频现 传统媒体人如何提升

admin 4673 17
【探讨】热点事件舆情反转频现 传统媒体人如何提升

百度网盘课程

通用入口链接!10000G.课程都有!一起学习吧!

立即点击↓ 获取课程!

【探讨】热点事件舆情反转频现 传统媒体人如何提升

网络作为人们表达意见的平台,由于其虚拟性和草根性,已经成为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信息可以快速传递,但另一方面,信息的客观性和准确性难以保证。在围观者的媒介素养有待提高,部分信息的真实性尚未得到验证的情况下,舆论变得越来越不可预测。

尤其是涉及民生的话题,如食品安全、医患关系、教育等。网民习惯性的质疑使得激进言论不断涌现。个别事件一旦被放大,往往会像病毒一样传播,直接影响人们的认知,认知偏差进一步加剧网民的情感误区,从而失去理性判断。

舆论逆转频繁发生,

传统媒体话语权被稀释

2016年,《牛津词典》评选“后真理”一词为年度国际热词;2017年,柯林斯词典将“假新闻”列为十大新词。在社交媒体的传播中,新闻的反转一次又一次的发生,而本应负责权威发布的传统媒体话语权却被淡化和削弱。新闻的不断反转从侧面展示了当前媒体的生态现状: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容易变形和变形,而此时人们还没有清楚地识别事实,澄清原因。

传统媒体人重新定位,优势互补

当传播方式和舆论生态发生巨大变化时,传统媒体人除了改变别无出路。传统媒体人需要认识自己,认识自己,重新定位自己,扬长补短,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找到自己的坐标。

(1)初期时效性滞缓,权威公信力占主导地位

以往突发事件的“第一报道”和“第一地点”往往来自权威传统媒体和专业记者。如今,社交媒体往往成为突发事件的起点。有时,记者不再是第一个到达现场的信息发起者,但任何一个在现场的人都可以通过使用社交媒体成为信息发起者。

【探讨】热点事件舆情反转频现 传统媒体人如何提升

虽然传统媒体的初始优势和时效性优势趋于弱化,但传统媒体的公信力至今无法动摇。工信部网络舆情研究中心发布的《2017年中国网络媒体公信力调查报告》显示,用户对互联网信息的整体满意度仅为%。除了虚假新闻,头条党、植入式广告、新闻炒作、“三俗”信息是网民最反感的新闻形式。

调查显示,在各类媒体品牌中,中央媒体的用户信任度最高。总体来说,网络媒体还远没有达到网民的预期;中央媒体的整体媒体满意度高于商业媒体,商业媒体平台只有少数媒体排在第一阵营。网民最关注信息的真实性、时效性和权威性,对网络新闻的严肃性和可信度最不满意。

从调查结果到媒体一线,传统媒体往往成为“反向新闻”中虚假新闻的终结者。因此,传统媒体应充分发挥信息资源优势,确保及时准确的发声。

(二)“独占”能力减弱,专业优势明显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不仅媒体可以成为信息来源,社会和信息互动平台也为新闻当事人提供了一个声音渠道。由于很多新媒体的审稿流程的压缩和简化,对稿件质量的要求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容易导致各种信息。

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强调记者要面对面采访新闻当事人,尤其是一些涉及公共利益的重大事件,往往是记者实地采访调研后发出,再进行选编,这也体现了传统媒体人普遍具备的专业编辑能力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天津滨海新区“2015 . 8 . 12”爆炸事故发生后,关于爆炸的图片和新闻瞬间充斥网络,各种转发和评论迅速跟进。微博和微信出现在一个“刷屏”的年代

以前传统媒体的传播渠道相对简单,现在逐渐开始运营自己的新媒体平台。在打造“两个微终端”等分销渠道的同时,他们在新媒体经济下合作生产,共享资源,分享“红利”。

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各大传统媒体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手段,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短视频,以媒体融合的形式推出一系列全方位、多角度的报道,爆炸性产品不断涌现。

人民日报短视频产品《中国很赞》 《两会夜归人》从选题到内容都在刷新。新华社制作的《跃然纸上看报告》,利用剪纸、弹跳书、数据新闻,成为一种独特的新媒体产品;光明日报推出《光明的故事》 《握手瞬间》等一系列短视频,10天浏览量超过8亿,影响广泛;中国国家广播电台“中国好声音”微信微信官方账号推出《王小艺跑两会,一切听你的》,加入互动元素,形成多层次互动效果。这些大胆创新的尝试有效地引导了公众舆论。

传统媒体强化话语权,引领舆论潮流

新媒体环境下,职能部门需要积极为公众提供公开透明的信息服务,搭建良好的沟通平台,即时回应公众的质疑。媒体也要自觉承担起澄清事实、看清真相的社会责任,尤其是传统主流媒体,在信息不清的情况下,要主动识别真假,引导舆论。

传统主流媒体不仅在重大事件报道和突发公共事件信息传播中继续发挥舆论导向作用,而且紧跟社会热点、焦点和难点,加强舆论判断,积极设置话题。在报道过程中,要选择好角度,把握好尺度,调整好力度,控制好节奏,化解负面影响,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

如今,媒体不仅是记者,也是良性舆论生态的建设力量。只有专业媒体的报道与网民的个性化表达形成良好的互动,才能创造出良性的舆论生态。

今年1月,网上《黄河大合唱》视频的一个“年终奖”版本被曝光,其低俗的歌词和糟糕的表现遭到了公众的强烈批评。中国人民广播电台微信微信官方账号“中国好声音”和“人民日报”客户端,《新京报》等。分别写文章,呼吁尊重历史,不要用民族气节来恶搞,舆论反响强烈。随后,文化部要求对类似的恶搞视频和音乐进行全面清理。在这次舆论事件中,传统主流媒体引领社会传播,倡导先进文化,有利于净化网络空间。

总之,传统媒体人应该是不要忘记自己的主动思维,牢记自己的职责和使命,紧跟重要事件,捕捉舆论热点,实事求是。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写出有价值的新闻报道,增强话语权,充分发挥舆论的监督和引导作用。

扩展阅读:

热点事件舆论逆转:

谁在制造,谁在传播,谁在受伤?

自2013年底“老外扶大妈上北京街头”以来,网络舆论领域上演了新闻反转:深圳罗尔事件后被确认为网络营销计划,“中国游客在泰国疯狂铲虾”,“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特定群体的刻板印象被用来推测有争议的话题。“成都女司机被打”和“山东妇产纱门”只是精选或夸大了一些事实.反转新闻层出不穷,不仅伤害了媒体的公信力。为此,《人民日报》专门发表文章,对舆论反转引发的新闻乱象进行剖析。

为什么舆论经常反转?

扭转新闻盛行的局面,反映了声音大的时代“把关人”角色的缺失。一方面,一些专业媒体运作失范,检查功能弱化,盲目追求启动权和先定义权,将“网上传播”和“网上曝光”的核查工作抛给舆论,一定程度上背离了新闻制作的基本流程和专业精神。另一方面,由于媒体剥夺了主流媒体的话语权,绕过了传统的把关机制。通过夸大和重构一些社会情绪,制造新闻故事,“蹭热点”、“抢头条”很容易成为促成反转事件的因素。

舆论反转伤害了谁?

舆论的频繁反转引起了业界和公众的关注和警惕。张志安认为,由媒体的明显错误造成的舆论逆转将损害媒体的公信力。同时对被举报对象影响较大,即使澄清后也难以完全消除不良影响。

网友“何”评论:“无休止的舆论反转就像一场闹剧上演,伤害了公众对社会的基本信任,损害了公众的知情权。媒体有责任为观众仔细核实信息,而不是迎合甚至助长局势。”

此外,还有一些原本由社交媒体披露的舆情反转剧。专业媒体介入调查后,真相大白。高明勇认为,舆论反转现象也提醒我们,社交媒体时代凸显了专业媒体的调查价值。"这是媒体和传统媒体之间的信誉竞争."

舆论的逆转可以逆转吗?

“舆论的逆转,其实是一个对话的过程。不同的新闻媒体、网民和被报道的人都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发出自己的声音。”王说,过去有媒体报道失误的案例。但由于缺乏话语权,即使报道与事实不符,当事人也只能忍气吞声,没有“翻盘”的可能。“当然,媒体不能放过这种现象。它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核实事实,而不是用某种口气对无法完全确定的事情下结论。”

《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和《关于严防虚假新闻报道的若干规定》等。对“核实新闻信息来源”和“完善虚假不实报道责任追究制度”有明确规定。张志安表示,要解决舆论反转,媒体需要行业共识和制度约束,并在行业内建立和严格执行规范。专业媒体和社交媒体都要遵循基本的专业规范。自媒体要加强平台约束,新媒体平台的评价机制有待完善。

某中央媒体新闻客户端编辑小文介绍,为了避免不真实的新闻报道造成舆论反转,编辑们在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规范。比如转发新闻的时候,选择一个口碑好、可信度高的媒体;报道新闻时,不要使用煽动读者情绪的标题,不要刻意引导读者情绪;不要评论没有定论的热点新闻。

网友“酸奶”评论道:“看来你遇到麻烦的时候不应该太忙而不去下结论。还不如理智一点。”张志安认为,对于公众来说,也有必要提高媒体素养。看到新闻,尤其是恐怖的新闻,转发的时候不妨拍半拍。你去问,去想,去搜索,就不会轻易被不负责任的报道所欺骗。

资料来源:中国国家广播电台主编张宇:《舆情反转频现,传统媒体人如何提升话语权?》,《中国广播》,2018年第6期;《热点事件舆情反转:谁在制造,谁在传播,谁在受伤?》,人民日报,删节

正文:李赛克,诸葛

编辑:JUNG WOO

相关阅读

  • 检察官现身知乎 坐拥房产40多套 资产上亿
  • 一个普通公民可不可以探讨评论探讨**热门事件热门事件 让你一次看个够
  • 【今日乐见】用 马云来安慰你了
  • 近期发生在香港事件的看法 怎么样看待香港返修事件
  • 美国对香港舆论引导 2019香港事件的舆论
  • 探讨**热门事件
  • 美国对香港舆论引导 2019香港事件的舆论
  • 微博热点事件规模翻倍增长月活跃用户达4 月活跃用户达4 46亿
  • 【探讨】热点事件舆情反转频现 传统媒体人如何提升
  •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3511.html

    标签: #探讨**热门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