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铁军营2期】严小云:10天打造阿里铁军百度网盘下载
“中国传统管理教育”是一个很少有人研究的新领域,它涉及的内容不仅博 大精深,而且还包罗万象——中国五千年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历史等无所 不包,儒佛道三教与诸子百家都涉及,无论以哪一种方式去整理与综合这么多 的资料与内容,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有一种常见的思路与写作方式是按照朝代的时间顺序来写,像福建师范大 学黄仁贤先生所撰写的《中国教育管理史》就是按照这个思路展开的,分成先 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十一个历史阶段的教育管理,然 后每个朝代在文教政策、教育行政制度、学校制度与教育管理思想等若干主题 下分别加以阐述如果按照这种思路来研究中国传统管理教育,也只要整理 三五个涉及管理教育的专题,然后按照朝代的更迭对每个朝代的资料加以筛选 与整理。但是,这种做法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较高层次的资料汇编,从结构与 内容来看都缺乏创新,而且对构建中国管理教育体系缺少建设性的贡献。
中国传统管理教育从学科分类来讲,其重点是教育而非管理,在这一点上, 与教育管理决然不同——教育管理的重点是管理而非教育。因此,作为教育学 科的一个分支学科,从其学科结构上讲,肯定要以教育学为基础,然后再考虑中 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管理与中国历史所独具的体系、内容、理念与特性,对教 育学的架构进行调整,在进行综合考虑与有机整合的基础之上,设计出中国传 统管理教育的框架结构。这种结构设计的目的是为了与教育学进行有机衔接, 同时还保存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教育与传统管理中极富价值与生命力的 “骨架”“精髓”“血肉”与“精神”。
本书不可能就“中国传统管理教育”整个课题进行既系统又详细深入的研 究,只是想完成一个以框架结构为主的初步研究报告。剑桥大学的温迪•普兰 (Wendy Pullan)博士 $在《科学与艺术中的结构》中提出:“桥梁与楼房、DNA元 素周期表、动物与植物、机器与电路、人与社会、思想与观念——我们不妨把这 一切都理解为特定的结构。它们构成了世界,同样也构成了我们对世界的体 验。然而,不论是有机物,还是无机物,不论是自然之物,还是人为之物,只有结 构,才是更为缜密的概念。正因为本书的定位就是提纲挈领地归纳与总结中 国传统管理教育的框架结构,所以本书定名为《如何培养管理者——中国传统 管理教育初探》。
第二章中国传统管理教育的基础
第一节从中国传统文化看管理教育的本质与要素
一、 管理的本质
上文讨论管理的概念界定时,指出无论是彼得•德鲁克®还是亨利•明茨 伯格@都承认管理的本质是实践,而不是理论、不是科学、不是学科、不是专业。 基于本文对管理的定义——个体以自我进化带动其他个体与集体共同进化的 实践活动,我们说管理的本质是个体与集体共同进行的进化实践。
二、 管理三要素
从上述对管理的定义我们就可以得出管理的三大要素:自我进化、共同进 化与互动影响。
管理中的个体不仅指管理者,还指被管理者。确定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标
① “最终检验管理的是企业的绩效,唯一能证明这一点的是成就而不是知识。换言之,管理是一种 实践而不是一种科学或一种专业,虽然它包含这两方面的因素。如果试图通过向管理者‘颁发许可证’, 或把管理工作‘专业化’,没有特定学位的人不得从事管理工作,那将会对我们的经济或我们的社会造成 极大的破坏。”(美)彼得•德鲁克,齐若兰译,《管理的实践》,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第8页。
② “管理是一种实践,它将大量的技巧(经验)、一定程度的艺术(洞察力)和一些科学(分析)结合 在一起。”(加)亨利•明茨伯格(Henry Mintzberg):《管理者而非MBA》,杨斌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年版,第1页。
准是集体与组织中的不同分工与职位,但是这种区分的标准是随着个人与集体 的变化发展而变化的,被管理者会进化成为管理者,管理者也可能回到被管理 者的位置上去。无论是作为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都要进行自我进化活动,否 则就会退化,最终被社会与所在的集体所淘汰。
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自我进化,不是依靠单打独斗完成的,而是要遵从自 然、社会与组织的目标与运行规律,按照分工各司其职,加强团队合作精神,这 种服从于共同目标与遵照规律的自我进化集合成为一种集体与组织的共同进 化实践活动。
三、 教育的本质
教即上施下效,“上”在中国文化中,主要包含四个主体——天地、君、亲、 师,天地我们简单地解读为自然,自然不论在西方文化中,还是在东方文化中, 都是人类永恒的导师与文明之源。老子在《道德经》二十五章中明确指出:“人 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上施下效”作为一种示范模仿活动就是一 种典型的进化行为,而育就是使人作善,因此教育的本质就是人类一种向善的 进化活动。
四、 教育三要素
教育的三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与教育影响
从教为“上施下效”的角度来看,上——天地君亲师——就是教育者, 下——人臣子弟——就是受教育者,自然的示范与师长的示范以及受教育者的 模仿就是教育影响。教育影响肯定是互动的与双向的,包括示范与模仿两个方 面。示范是教的一半,模仿则是教的另一半,它们构成教的一阴与一阳。一阴 一阳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上施下效,示范与模仿必须互动均衡才能成教。 这就是《礼记•学记》中所强调的“学学半”。
五、 管理教育的本质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立场来看,管理教育就是大学。那么管理教育的本质就 是大学之道——明明德、亲民与止于至善。人作为万物之灵,当然具有超越万 物的灵性,这种灵性就是复杂科学中的有机体或者非线性动力复杂系统的自组
织性、自适应性与自我反馈。明德是人类本具的智慧德性,就是自我觉悟、自我 调整、自我学习、自我完善与自我进化的能力,明明德就是发掘与扩人这种灵性 智慧之光,通过自我进化与自我发展,修己正人,带动大众共同进化,争取都能 够达到自我完善的境界。管理教育的本质就是以自我进化与自我完善作为基 础,带动其他人与整个集体共同进化,达到共同完善的目的。
六、 管理教育三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是教育三要素,自我进化、共同进化与互动影 响是管理三要素。从中国文化解读,教育的本质就是人类的一种向善的进化活 动。因此,管理教育的三要素就是自我完善、共同完善、示范模仿。管理教育中 的教育者通过自我完善的示范作用,带动管理教育中的受教育者模仿与学习, 最终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共同完善——止于至善。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