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作者
托马斯刘易斯,医学博士,旧金山加利福尼亚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临床教授,主要研究发展心理学、精神药理学和心理生物学。
Ferrari Amigny,医学博士,旧金山加州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教授,旧金山精神分析研究所所长。
理查德兰龙,医学博士,旧金山加州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副教授,情感障碍项目负责人。在教学期间,他四次获得优秀教学奖。
关于这本书
精神病学领域的三位专家,基于脑科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结合一线诊疗经验,建立了一套关于爱情的科学理论。这一理论解释了生物进化过程中爱情的起源及其对人类的复杂影响。从脑科学的角度来看,这本书表明,人类的理性对情感的控制是有限的,只有通过与他人的关系,才能建立健康快乐的情感生活。
核心内容
本次解读将为大家介绍爱情的生物学起源,并从原著中提炼出与爱情相关的三大生理效应:边缘共振、边缘调节和边缘矫正,揭示爱你的脑科学原理。解读者除了介绍原著的科学理论外,还会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带你从脑科学的角度重新审视爱与被爱的困境。
前言
你好,欢迎每天听一本书。我是邓。我今天想给你读的书叫《爱的起源》。这本书从脑科学的角度解释了爱情的情感。简单来说就是讨论:爱情是如何产生的?爱情会对人产生什么影响?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自古以来,我们就以各种形式讲述爱情故事,如诗歌、音乐、雕塑、绘画和舞蹈。然而,在科学领域,爱情却很少被提及。原因很简单。我们都认为爱情是一种虚幻的情感,很难用科学来明确定义。但《爱的起源》的作者认为,爱情和世界上其他事物一样,都有科学规律可循。只要找到正确的钥匙,我们就能打开爱情的奥秘,掌握爱情的法则。这个关键是现代脑科学。
这本书的作者是三位精神病学专家。他们三人都在美国加州大学从事精神病学领域的研究、教学和一线治疗。他们不仅培训了数百名专业心理治疗师,还治疗了数千名精神病人。在长期的工作中,他们看到很多人在爱与被爱的问题上陷入困境。为了更好地理解爱情,帮助患者走出困境,他们结合现代脑科学的成果,建立了一套关于爱情的科学理论。
我们通常认为爱情是一种强烈而深刻的情感,比如爱情、父爱、母爱。但在这本书里,作者对爱情有了更宽泛的定义。他们把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感情纳入爱情范畴。陌生人友好的眼神也是爱的象征。爱情,正如他们所说,广泛存在于人际交往中。当然,这也包括一般的亲密关系。换句话说,在这本书里,爱是一种情感联系。回溯生物进化史,直到哺乳动物出现,产生这种情感联系的生物功能才得以进化。这就是标题“爱情的起源”的意思。在这本书里,我们可以学到一套关于爱情的科学知识。但是,在我看来,这本书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帮助我们构建了一个新的视角,从脑科学的角度,重新审视一些经常困扰我们的情感问题。比如,为什么我们总是会爱上相似的人?我们如何避免在未来的关系中重复过去的错误?听完这本书,你可以从脑科学的角度去思考这些问题。
接下来,我将分三个部分为大家解读这本书。在第一部分,我将向你介绍爱情是如何在生物进化史上产生的。第二部分,从脑科学的角度,我们来看看爱情会对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通过理解这两个问题,我们可以从科学的角度重新审视我们的情感生活。在第三部分,我们试图从这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一个常见的情感问题。
第一部分
好了,让我们进入第一部分:爱情是如何产生的?
爱情是如何产生的?如果你问一对一见钟情的情侣,他们可能会告诉你,爱情发生在他们第一次见面的时候。所以,爱情似乎很容易。但是,我想告诉你,我们的祖先已经为这种瞬间的眼神交流准备了上亿年。
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看,爱情起源于两亿多年前的三叠纪。
众所周知,人类属于哺乳动物,而哺乳动物是由爬行动物进化而来的。从今天的研究来看,爬行动物的大脑没有情感活动,只能维持最基本的生理活动,包括呼吸、吞咽、心跳、求偶、交配,以及对突发危险的恐惧反应等等。换句话说,两只鳄鱼可以繁殖,但由于大脑结构的原因,它们之间不可能有爱情。
到2亿多年前的三叠纪,哺乳动物出现了。他们的大脑已经形成了一层新的组织,叫做“边缘系统”。这个新的脑组织带来了一个新的功能,那就是情绪。有了这层脑组织,以后人类就可以有恋爱的能力了。
作者认为,从爬行动物到哺乳动物最根本的变化,既不是外表,也不是体温,而是它们对后代的关注。一种爬行动物,如海龟,在海滩上产卵,然后回到海里,让它的孩子独自面对危险的世界。哺乳动物怀孕后,以恒定的体温携带发育中的胚胎,后代出生后,会用乳汁喂养后代陪伴和保护,直到有一定的生存能力。哺乳动物的养育方式要求它们具有表达和感受情绪的能力。在这种新的要求下,哺乳动物发展了边缘系统,一种全新的大脑结构。今天的脑科学也证明,如果大脑的边缘系统受损,哺乳动物就会失去情感能力。比如,他们对同龄人没有同情心。科学家曾经做过一个残酷的实验:他们移除了猴子大脑中的边缘系统。结果,手术后的猴子对猴子中的其他同伴表现出极度的冷漠。它会直接踩在同伴的身上,就像踩在没有生命的石头上一样。它还直接拿走同伴的食物,完全无视同伴的感受。类似的实验也证明,边缘系统受损的哺乳动物将失去与同伴玩耍和养育幼仔的能力。
这些实验都指向同一个结论:大脑边缘系统是包括人类在内的哺乳动物的情感中心。
好了,让我们回到开头提出的问题:爱的情感是如何产生的?至此,我们已经能够回答这个问题: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看,爱情起源于2亿多年前的三叠纪。当时,最早的哺乳动物进化出了负责情感活动的大脑组织,即大脑的边缘系统,以便喂养它们的后代。人类的情感,包括爱情,都是由这个古老的脑组织控制的。
当然,生物进化不会就此结束。在边缘系统之后,人类和少数高级哺乳动物进一步进化出了第三种脑组织,即大脑的新皮层。今天的研究人员了解到,新大脑皮层是许多理性思维能力的发源地。这些能力包括语言、计划、推理、抽象思维等等。一般来说,新皮层是负责理性活动的脑组织。
那么,更高层次的理性能控制我们的情感活动吗?这就涉及到一个常见的误区:理智可以控制情绪。现代脑科学告诉我们,这是一种错觉。这是因为我们的三个脑组织之间的关系不是由最新的部分控制的,相反,大脑的新皮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边缘系统调节的,而大脑的这两个部分依赖最古老的爬行动物大脑来维持最基本的生存需求。
你可以把我们的大脑想象成一个公司。这个公司有三个主要部门,相互支持,相互独立,各自负责不同的职能。而且,三个部门中,部门成立得越早,离公司核心越近,负责的任务越基础,对公司的生存越重要。这种结构决定了最晚发展起来的理性能力,既能指导情绪活动,又能接受情绪调节。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不能通过理智强迫自己爱上一个人。
第二部分
听到这些,你可能会感到有些沮丧。既然一个人不能靠自己的理智控制自己的情绪,那么当爱情出了问题,我们是否也无可奈何?幸运的是,答案是否定的,因为爱情不是个人的事,而是一种情感关系,我们不必独自面对。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过一个古老的传说:古代人类是两个头、四只手、四只脚的生物。这些原始人无边无际,想要推翻上帝的统治。结果宙斯把它们一分为二,这就是今天人们的样子。但人类总想回到最初的完整状态,总想找到另一半,成为一体。传说当然只是传说,但这本书《爱的起源》有一个和柏拉图类似的观察,那就是说到爱情,一个人不是一个独立的闭环,而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他的感情生活不仅取决于他自己,还取决于他身边的人,尤其是那些和他建立了亲密关系的人。这就是爱情的本质:在两个人之间建立情感联系。
这种情感联系是如何建立的?作者认为,表面上看,情绪是可以相互感染的;在更深层次上,情绪会影响人的生理指标;在最深层次上,情绪也能塑造人的行为模式。这三种由浅入深的影响对应着三种脑科学效应:边缘共振、边缘调整、边缘矫正。第二部分,我们来看看这三个效果。
我们来看看情绪是如何传染的,也就是前面提到的“边缘共振”效应。你大概有过这样的经历:自己在家看球赛。球赛虽然精彩,但你并不觉得特别兴奋;然而,当你买票现场观看比赛时,即使比赛没有那么精彩,你也会情不自禁地和周围的球迷一起兴奋地欢呼。这时,边缘共振效应在起作用。你和周围的人有情感共鸣。当你感受到周围人的兴奋时,你也会有同样的情绪。
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情感传递方式就是表达。婴儿总是喜欢盯着别人的脸,看起来很好奇。他们在看什么?就是识别周围人的表情。当婴儿看到妈妈冷漠的表情或皱眉时,他会哭;当他看到妈妈微笑时,他也会微笑。婴儿不会简单地模仿母亲的表情。通过观察他们的表情,他们感受到自己的情绪状态,从而产生相应的情绪。当我们长大后,这种影响仍然会发生在成年人中。我们可以感知周围人的情绪状态,将自己的情绪与周围人同步。
然而,这种感染只是人与人之间情感的表面传递。在彼此比较亲近的人之间,情绪也会影响人的生理机能,使两个人的生理指标趋于同步。这种效果称为“边缘调整”。我们来看一个有点残酷的反面案例。13世纪,神圣罗马帝国的丹麦皇帝腓特烈二世做了一个愚蠢的实验。为了了解人类的自然语言,他找到了一些婴儿,并命令养母和护士给他们哺乳和洗澡,为他们提供最基本的生存需求。然而,他们必须板着脸,不要和孩子们说话。这阻碍了婴儿和看护者之间所有正常的情感交流。结果,这些婴儿在学会说话之前就失去了生命。弗雷德里克的实验给了人们一个沉重的教训:即使给足了物质条件,没有父母的爱抚,没有温柔的语言和表情的互动,婴儿也无法生存。
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身体指标无法保持正常。科学家发现,我们的生理指标,包括心率、血压、体温、免疫功能、血糖、激素等。会跟得上身边的人,尤其是那些彼此亲近的人。这是我们保持身体处于稳定状态的重要方式。如果你中断与他人的关系,你的个人昼夜节律很容易被打乱。在婴儿身上,这种效果尤为明显。因为宝宝的身体还没有发育成熟,他们的大部分生理指标都需要跟得上照顾者,才能调整到理想状态。比如和父母一起睡,宝宝的呼吸节奏会跟得上父母的节奏,变得更有规律,提高睡眠质量。即使成年后,人体也不能完全自行调节所有功能。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关系亲密的人更容易保持健康。
你看,情感不仅会在人和人之间传递,也会对我们的生理机能造成深刻的影响。不过,情感对人的影响还不止于此,在第三个层面上,持久、深刻的情感经历还会塑造我们的记忆,形成一套稳定的情感模式。情感模式不仅决定了我们怎样和别人相处,还会塑造那些爱我们和我们爱的人。这种效应叫做“边缘修正”。
情感模式,本质上是一种记忆。我们知道,记忆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叫做“外显记忆”;第二种,叫做“内隐记忆”。外显记忆,就是我们的大脑有意识地记录下来的各种信息。而内隐记忆,是指那些在我们无意识的状态下,输入到我们大脑中的信息。
情感模式,是以内隐记忆的形式存储在大脑里的。这种记忆非常牢固,也很难察觉。比如母语,绝大多数的人都可以熟练地使用母语来进行日常的交流。但是如果我请你给我讲讲母语的语法结构,分析一下句子的成分,假如你不是一个语言学者,你大概很难说得清楚。我们的情感模式也是这样,我们明明是在用情感模式处理亲密关系,但是却不自知,更不能准确地描述自己和他人相处的模式。
更进一步,在比较亲密的关系中,人和人的情感模式还会互相影响,塑造彼此的行为。这时,他们之间就发生了边缘修正效应。举个例子:有一对表姐妹关系很亲近,不过,妹妹在青少年时期貌不出众,又总是笨手笨脚的,没少受姐姐的挖苦。多年以后,这位妹妹已经成长为一名举手投足端庄优雅的女士,但是只要当她出现在姐姐的面前,她的行为就会恢复到青少年时代的笨拙,走路会跌倒,还会失手打翻东西。这就是姐姐内隐记忆中关于姐妹两人相处的情感模式,投射到了妹妹的身上,让她不自觉地回到了小时候在姐姐面前的模样。
到这里,我们就了解了,我们和他人的情感互动,会影响彼此的情绪和身体,塑造我们的记忆。伴随着这些效应,我们和他人建立起情感联结。而爱,也就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
第三部分
前面两个部分,我们一起了解了两个问题: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爱这种情感是怎么开始的?在脑科学的视角下,爱是如何影响我们的?不过,我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倒不是了解了这些关于爱的科学原理。更重要的是,透过这些原理,我们可以重新看待与爱有关的一些困惑和难题。在接下来的第三部分,我就举个例子,我们一起用书中的原理,分析一个常见的爱情问题。
英国歌手阿黛尔曾经创作过一首很有名的歌,歌名是《某个像你一样的人》。在这首歌里,一位女士得知旧日的恋人已经结婚,但她自己却仍然对旧爱难以割舍,于是她只好悲伤地唱道:“没关系,我会找到某个像你一样的人”。
无论歌曲多么凄美动人,我们都听得出,这首歌里的女主角正在遭受一场困境。她曾在上一段感情中受伤,可是她做出的决定,仍旧是去寻找下一个相似的恋人。你可想而知,假如她真的找到了,那么在下一段恋情中,她也很有可能会重蹈覆辙,再次遭受上一段关系里经历过的伤害。
你可能听说过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词,叫“渣男收割机”,说的就是这样一类女孩子。她们总是会爱上同一类品行不端的男人,无论如何都无法建立起健康的关系,令人特别惋惜。我不知道你身边是否有情况相似的朋友,假如有,你大概也曾苦口婆心地劝过她。不过,她后来有没有听你的话,改变自己选择伴侣的标准呢?
听完了前边的内容,你应该能理解,这样的改变是非常困难的。这是因为,在她的内隐记忆中,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稳固的情感模式,而这类记忆是不受理性控制的。内隐记忆的形成是一个被动的过程,一个人过往的经历就像流水一般,在我们的大脑中不受理智控制的区域里不停地冲刷。最终,被千百条经验的水流冲刷过的轨迹,就会形成一条稳固的渠道,以后的水流也都会汇入到这条渠道中来。这时候,在我们的内隐记忆中就形成了稳固的情感模式,它就会开始左右我们以后的人生。假如一套固定的情感模式已经在过往的岁月里形成了,那么即便有理性的引导,被经验冲刷出来的渠道也不会轻易地消失。
所以,假如你对朋友的劝说失败了,你别以为是她把你的话当做了耳旁风。在理性上,她其实很可能早就清楚要做出改变。只不过,仅凭理性,她没法扭转既已形成的情感模式。
那难道说就没有解决的方法了吗?一个人就会永远地困在自己的情感模式里吗?幸好,并不会。因为我们的情感活动从来都不是一个闭环。
在前面的内容里我们已经提到,一个人的情感模式,可能会投射到现实生活里,影响到身边的人;那么反过来,他的情感模式,也可能在其他人的影响下得到修正。当一个人困在自己有缺陷的情感模式里,反复经历过不健康的关系,那么,找到一位情感模式健全的伴侣,就可能是他走出困境的开始。
当然了,这件事在一开始可能会有点困难。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情感模式,我们总会被特定的一类人吸引。所以在最开始,一个情感模式有缺陷的人,很难对另一个情感模式健全的人产生爱慕心理。不过,假如他敢于迈出这一步,尝试和一位与以往的伴侣都不同的人建立关系,那他的情感模式就会在这段新的关系里发生前所未有的改变。新的经验,就像全新的水流,开始浇灌他大脑中负责内隐记忆的区域。在最开始,这些新的经历可能还是会落入到以往的情感模式里。一个人如果习惯性地渴望强势的伴侣,那么即便是找到了一位温柔随和的新伴侣,他固有的情感模式,也很可能在新伴侣的身上激发出强势的特质。不过,边缘修正效应告诉我们,只要在两个人之间建立起长久的关系,他们的情感模式就一定会相互融合,日久生情也就完全有可能发生。
好,这就是我在这本书的启发下,对一个爱情问题的新思考。当然了,这本书中提到的科学原理其实还能帮我们理解许多其他的情感问题,甚至不限于人类。比如,我们都知道,养宠物会让一些老人活得更长寿。以前我们可能会诗意地把这件事归结为:责任心有益于人的身体健康。但其实,这件事更本质的原因是,在主人和另一只哺乳动物之间发生了边缘调节效应,导致他们双方的生理指标都趋于稳定。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其他可以用脑科学的原理来解释的情感问题?欢迎你在留言区分享你的见解。
结语
《爱的起源》这本书的精华内容就为你介绍到这里。
按照这本书的观点,人要过上幸福的情感生活,其实没有什么奥秘,就是长久的陪伴。这个结论听上去似乎没什么,都在我们的意料之中。但在最后,我想跟你说的是,时间是唯一一种对我们每个人都同样公平的资源:不管你是贫穷还是富有,聪明还是愚钝,时间都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公平地流逝。而所谓陪伴,就是我们,这些精于计算的人类,在用我们最珍贵的资源:生命,和这个你爱的人,一起度过不求回报的时间。陪伴,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是平凡生活中的英雄梦想,这或许是我们能做的最勇敢的选择。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