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钱理群教授讲鲁迅百度网盘下载
如果人性之中果真具有善恶两重性,那么,对于我 们来说,这种新的管理智慧,就是:一方面要尊重人,信任人,来发挥人性善的部分; 另一方面,也需要抱着适度的警惕与防备之心,用完整 的制度,来控制人性恶的部分。
由此立场出发,对于管理的根本之道,我们就可以 有更具体的理解与发挥了。
相信大家都有戴墨眼镜的经历,在炎炎的烈日之 下,当你透过墨镜来看世界时,会有一种凉爽的感觉, 颇为舒适。不过,与此同时,相信你也会发现一种奇特 的现象。那就是眼前的世界,都变得灰暗起来,甚至连 平时肉眼根本不敢观望的太阳,都可以直视了。
在数百年前的西方,曾有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培根 先生,他平生最喜欢说的哲理之一,就是这样一个关于 眼镜的故事。如果将他所发现的道理,总结一下,就是
如下一段话:当你戴上红色的镜片,眼前的一切,就会 变得鲜红起来;而当你戴上灰色的镜片时,眼前的世 界,又会变得灰暗起来。如果我们将这个镜片,看成是 人的观点与角度时,就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那就是: 当我们用不同的观点与角度,来观看世界上的同一件 事情时,往往就会得出不同的结果。
管理之道也是如此。假若我们将红色的镜片,看成 是人性本善的观念;而将灰色的镜片,看成是人性本恶 的观念时,那么,在我们的面前,现在至少出现了第三 种观念,那就是人性既有善的一面,又有恶的一面。这 可以说是一种更加准确与客观的态度,我们甚至可以 说,是一个无色透明、更接近事实真相的镜片了。
人类的头脑,总是喜欢简单的分析。例如将人分成 好人和坏人,将人性分成善与恶,将方法分成对与错, 将结果也分成失败与成功。但人世间的事情,往往并非 如此简单。就拿管理思想来说,从古至今,绝大多数理 论都将人性看成要么是善,要么是恶,很少能够将两者包含起来。以至于在今天,如果我们要说,人性之中,其 实本身就包含了善与恶这两个方面,就会发现一个奇 怪的现象,那就是大多数管理的理论学问,似乎都偏向 了其中的某一方面,并不完整与全面。或者说,当我们 应当其中任何一种理论时,在获得某些效果的同时,都 会遇到更多难以解决的困境。就像这个故事中所描述 的那样:
据说在很久很久之前,有一群幸运的老鼠,突然在 一个大仓库里,发现了一个满满的米缸。它们非常开 心,一下子就跳到米缸里面,白天尽情吃着白花花的米 粒,晚上呼呼大睡。就这样,过了一段快乐的日子,老鼠 家族也增添了不少新成员,而白米也越吃越少,但大家 都没有在意,以为脚下仍有无穷的米粒。一段时间后, 领头的一只老鼠突然间发现,脚下的白米再也没有了, 露出了光光的缸底。原来米吃完了!当老鼠们正想换地 方,寻找新的米缸时,才恍然望着高高的缸壁,发现一 个残酷的事实。原来它们在吃空了白米的同时,身体也陷到缸的底部,再也跳不出去了。
当老鼠寻找到米缸,尽情享用时,很难会发现这个 事实。原来自己每多吃掉一层米粒,自身就会多一点跳 不出去的危险。对许多管理者来说,各种看起来颇为有 效的管理理论与方法,会不会也是如此呢?在表面上有 效的同时,会不会将我们带人一个更加危险的境地呢? 幸好在中华历史上,众多智者们的努力,已经为这个问 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
在数千年前,荀子先生曾说过一句意义深远的话 语,虽然至今为止,这句话并不是特别有名,但其中隐 藏的深义,却对今天的管理者来说,有着独特的启示。 即:“故用国者,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三者 明主之所谨择也,仁人之所务白也。”这也就是说,要治理一个国家,其实有三种选择。
其一是以儒家思想为根基,遵循礼义治国的王道 之法,要求君主像孔夫子一样,诚心用礼义之道来约束 自己的行为,来治理国家,来教化万民。结果就自然可 以像商汤王和周武王一样,称王于天下。其二是以法家 思想为根基,讲求信用的霸道之法。要求君主订出明确 的赏罚准则,例如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不可以做的, 并且做到赏罚分明,并取信于臣民,做到上下一心,其 结果也自然可以称霸一方。其三是讲求权谋的治国之 法,一心只想功利,而不会发扬礼义之道,也不讲求信 用,对内只想从老百姓身上捞取更多利益,而对外则企 图侵占别国更多的土地人民,君臣上下,互不信任,热 衷玩弄权谋诡计。在荀子先生的眼里,这种治国之法, 必然会导致亡国与失败。
所以,对于数千年前的某一个帝王来说,通常只有两 种选择,即究竟是选择王道,还是霸道。在这里,我们可以 做—个小小的比较,看看这两者之间,究竟有什么区别:倾向民主与平等,君王在做 出任何决定时,也要倾听与 采纳大臣与百姓的意见。
倾向独断与专制,君王在做任 何决定时,不需要倾听下属的 意见,最重要的事情是髙效的执行。
当然,这种区分只是表面与简略上的,不过,对于一 个老百姓来说,实行王道或霸道的管理方法,却有很大 的区别。如果他生活在一个用王道法来治理的国家里, 那么,君王在做任何事情时,例如改变赋税,修造河堤, 或者发动战争等等,只要涉及到自身的利益,他都有发 言权,并且可以期望国君会听到这些意见,而做出相应 的修改。
在某种意义上,这种管理法也最为接近今天所提倡 的民主制度(当然,在这两者之间还是有本质'的不同)。
《中庸》里有句话:“致广大而尽精微”,意即每一件大事,都由无数个 细节组合而成。《老子》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老子》还说:“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凡是成功一件大事,事先都必 须要做艰苦、周密的策划工作,对过程还要进行严密地监控,这与那种表
面上气势很大,看似敢于拍板,实际缺乏周密策划而导致失败正好形成强 烈反差。
OEC管理就是细节管理,就是做细节,要求每人每时每事都做到位。 如果做不好细节,OEC管理也会漏洞百出,问题丛生。
所有的物和事进行分解中,强调三个“一”,即分解量化到每一个人、 每一天、每一项工作,大到机器设备,小到一块玻璃,都清楚地标明责任人 与监督人,有详细的工作内容及考核标准,形成环环相扣的责任链,做到 了奖有理、罚有据。OEC管理主张从神经末梢看管理,戴尔管理体系中 的“三全性”——全员、全面、全过程,是细节管理的出发点,企业的进步惟 有依靠精益求精的细节管理,方能达到“举重若轻”的境界。这就把一个 管理者肩上的担子,肩上的一百项、一千项的责任分担到每个人的身上。 每个人都有目标,都有责任。哪一道工序出了问题,哪一个人出了问题, 都一目了然。这样才叫管理到位了,工作做细了,也做简单了,剩下的事 情就是重复做了。
管理工作应该细到什么程度呢?比如,某工厂有一个材料库,五层 楼,五层楼的玻璃是2945块,这2945块玻璃每一块上都贴着一张小条。 条子上有两个编码,一个是谁负责擦干净这个窗户,第二个编码就是谁负 责检査这个窗户。如果一看这个玻璃非常脏,不要找谁擦,只要找谁管这 件事,由他来负责。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