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的起源:古希腊经典选读理想家看理想百度网盘下载
在以往的许多研究性论述中,都往往将仁政的道 理,说得玄而又玄,使之难以应用到实处。但实际上,仁 政就是要学会换位思考,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来体 会对方的需要,并在管理中设法改善,这也正是仁政式 管理的一大精要所在。或者说,就是一种合乎人性的管 理学。符合人性的管理法,其实也遵循着同样的有子效 应。那就是管理的目的,并不是从员工那里榨取更多的 利益,而是让员工从公司的发展获得更多的利益,如此 一来,管理者才能获得更大的得益。就像在数年前的西 方,一件偶然的事情,就印证了这个奇妙规律的作用:
就像孔子当年对于众多弟子所产生的疑惑一样, 对于现时代许多管理者来说,要真正理解到仁政的真 义,也并非易事。虽然,数千年前的孔子,并没有钻研过 现代的心理学,但他所积极推行的仁政,却非常符合心 理学的基本定律,或者说是人性的定律。如果用一句更 加通俗的语言来形容,就可以说:我对你好,你就对我 更好。就像是下面将要介绍的有子富足效应一样: 在孔子的诸多弟子中,有一位有子先生,深得仁政 的奥妙。据说有一天,当鲁国的统治者鲁哀公,正为一 件事发愁,特意来请教有子:“今年到处有饥荒,收成也 不好,国家的财政收入,严重不足,该怎么办呢? ”这位 鲁哀公大概是想请教有什么捞钱的方法,相信对于许 多今天的管理者来说,也有同样的疑惑。 '
但有子的回答,却出乎众人的意料之外,他竟然说 道:“请只收取10%的赋税吧!”
在那个古老的时代里,10%的賦税是最低的税率。 这让鲁哀公惊奇不已,他大声说道:“我现在收取20%的 赋税,还不够用,如何能够收取10%的赋税呢? ”这时候, 有子就不慌不忙地说道:“百姓富足了,国君哪里会不 富足。但如果百姓不富足,国君又哪里会富足。”这句话 讲得很好,就像在一个市场里面,如果生意滔滔,交易 活跃,那管理者只要收低额的税率,也可以收到一大笔 钱。但反过来,管理者如果收取高昂的税率,但让大家 都赚不到钱,而无法做生意时,那么,收上来的税款,反 会更少。这就是有子的管理理念,即当国家的开支不足 时,最好的办法,并不是让老百姓更穷困,而是怎样让 老百姓更有钱。这可以称之为有子效应。数千年之后, 很奇妙的一件事情发生了。有子效应也同样出现在经 济学水平最为发达的美国,就连布什政府也采用同样 的方法来治理国家:那就是在政府赤支巨大的情况下,依然实行减税的政策。其中的道理,都是一样的,这也 从另一个侧面,证实了儒家智慧的正确性。
但非常可惜的一件事,类似这样的企业,在今天的 社会里,还为数不少,笔者就曾屡屡遇到类似的企业^ 不仅员工对公司的未来,失去信心,整天所想的,只是 如何少做事,混工资而已。即使对管理层的作风十分不
满,也只会隐藏在心里,而在口头上,说些虚假的话语。 甚至连老板,都不会考虑到公司未来的发展,更不知 道,其实在公司内部,己隐藏着巨大的危机。也正是如 此,在这个世界上,每年都会有无数的企业倒闭,给整 个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这也正是我们在这里提倡 人性化管理的原因所在。
因为只有符合人性的管理方法,才能激发出企业 各成员最大的工作激情,并且使员工与管理者之间,能 够相互配合,携手前行,使整个团队充满朝气,而最终 打造出一家优秀与成功的企业。
正如在《教头革命》一书的序言中,一位美国资深 的管理者所说得那样:“像所有其他管理者一样,我每 天的工作就是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努力朝着公司的 目标迈进。这些问题包括:防止优秀员工离职,帮助管 理人员学习公司的规章制度以管理新的员工,协助主 管人员努力跟上创新能力越来越强的竞争对手。到目 前为止,我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让这群彼此差异巨
大的优秀员工同心协力,共同合作。我发现,如果我能 够做到这一点,那么绝大多数的目标就会自然而然地 实现,绝大多数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仁政的目标,其 实也同样如此。
那就是让全体的员工能够在一个共同的目标下, 自动自发地凝聚威一个高效率的团体。而这必须需要 人性化的管理。那种时刻靠强制方式进行管理的自我 式管理模式,虽然也能获得短期的效果,但长久而言, 却无法实现这样一个长远的目标。
尤其在今天这样一个追求平等民主的时代背景 下,不注重员工身心,只看重短期利润的企业,将面临 市场无情的淘汰。所以,如何在现代企业内部,实现仁 政式的管理模式,就是任何一个想大幅提高工作效率, 增强自身竞争力的管理者所必须面临的挑战。
仁政并不是一种空洞的说教,在以往的诸多著作 中,都往往将仁政看成是一种政治理想。这其实是一种 不正确的偏见,尤其在企业管理中,仁政的实现,不仅 可能,而且是应该。不过,仁政本身却有一个颇大的问 题,那就是数千年来,仁政都缺乏一个实现的具体步 骤,或者说,人们无法评判是否实现了仁政的目标,又 或者透过何种途径,来达到仁政的结果。在这方面,儒 家思想其实早就提供了一个基本的脉络,那就是所谓 的内圣外王之道。即:
仁政=内圣+外王
就像梁启超先生在《论语考释》一文中说道:“‘内圣外王之道’一语包举中国学术之全体,其旨归在于内足 以资修养而外足以经世。”
如果从管理学的眼光来看,内圣外王之道实际上 就是说,一个人如果想成为优秀的管理者,就首先要锻 炼好自己内在的道德品质、学问和才能,然后才能从此 基础上,带领或管理好他人。对于仁政的实施来说,其 实也遵循着同样的过程。如果用一个现代企业的角度 来看,可划分为如下两个阶段。即:
第一阶段——内在阶段:
在此阶段中,管理者要转变认识的角度,从处处以 自我开始,转变成以员工的角度开始,事事以员工的利 益、需要和方便作为管理工作的出发点,真心诚意地改 正以往种种偏失之处,努力与员工之间达成一种和睦 融洽的气氛。
第二阶段——外在阶段:
在此阶段中,不仅管理者转变了自己的态度与观 念,连员工的内心也开始改变,可以说,在整个企业中,
形成了一种相互激励,相互支持的氛围。员工也不再 将企业看成是老板或某些人的企业,而是将自己也融 合于企业之中,愿意为了企业的长远目标而自动自发 地努力。
你是否真得做到仁政式管理的美妙境界 呢?这相信是许多管理者关心的问题。不过, 与其它的管理方法不同,仁政并不是一种具 体的方法,它不能用某个标准来衡量成功与 否,也更难以用一种考试来检验合格与否。 其实在管理上,仁政更多表现为管理者与员 工双方的一种新理念、新角度和新态度。可 以说,仁政并不是管理者“施舍”给员工的, 而是管理者与员工双方都以一种真诚的心,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