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禅陪你读唐诗》 申怡读书 百度网盘下载
什么是派系呢?简单地说,就是在企业中,由于资源分配、利益纠 葛、文化差异、生存条件等因素构成的非正式组织团体。正所谓“物以 类聚,人以群分”,同学、同乡、同宗、同好,都可以形成某一个派系; 有派系,就会有中心领导,还有一批追随者。派系成员间共同进退,一 荣俱荣(有人提拔,一步登天;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损倶损(一 人失利,全家遭殃)。加入某个派系,已经成为企业中从业人员无法逃避 的命运。如果不是加入这个派系,就是加入另外一个派系,你是张三的 人,他是李四的人。如果真要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也许下次碰到
什么事情,就不会有人出手帮忙,旁人总是躲在一旁看热闹。于是,每 一个在公司中的人,都希望找个人在上面罩着,归属在那一个派系之中, 以便“大树底下好乘凉”,有好处时也可以分上一杯羹,捞一点好处。
其实在任何企业里,都会有非正式组织的存在,但是当这种非正式 组织形成一个“利益集团”,而且将派系利益凌驾于企业利益之上时, 就会或多或少地给企业带来i定程度的伤害。这时,出于利益的考虑, 企业中各派系代表就会以符合本“派系”的利益为出发点,左右政策的 制定和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转。
中国企业的派系之争并不是将“事实”作为划分的标准,而是以 “人”来作为判断的依据和准绳,企业中各级人员对企业决策的支持是 以本派系核心人物为准则的。一个建议和决策,即使不符合事实,对企 业的发展也没有益处,但如果是本派的核心人物提出来的,就要坚决支 持;但如果是非本派系的人员提出来,哪怕是非常正确的也要予以否决。 因此,派系斗争往往是没有理念和原则的,中国人关注的焦点在于“是 谁说的”,而不是“说得有没有道理”。中国企业决策的失败或者企业的 衰退灭亡并不是领导者不懂战略规划和运行模式,更多的却是派系斗争 导致的结果。同时,派系也是中层经理人员为巩固自身地位和高层领导 叫板的筹码。因此,很多“空降兵”都会带上三五个心腹前来压阵,建 立“自己人”的圈子;大凡新上任的领导,一个很重要也很急迫的事 情,就是尽快根植自己的亲信团队,好立住脚跟;而大凡新进职员入职, 幵始势必呈观望之态,害怕自己站错队伍,遭受别人的排挤。
企业在“派系文化”的盛行下,导致的必然结果是人才流失和“小 人”当道。各个派系都不会喜欢独立又有主见的能人,外加真正有主见 又有能力的人才是很少会无条件依附于企业内某个派别的,因此,对人 才的排斥也就顺理成章。“小人”无原则、无主见,唯利是图,见利即可,往往成为各个派系乐于争取的对象。因此,“派系斗争”必然导致 企业活力和竞争力的丧失,“派系斗争”的结果一定是“君子死亡,小 人存活”。
作为一个企业领导者,该如何去面对企业中的“派系斗争”?如何 摆脱“派系纷争”的浊流局面,维持企业的高效运作,减少因“派系斗 争”导致的决策风险,不会伤及到企业的根本利益?
笔者认为,作为企业领导者一定要敢于正视“派系斗争”现象,并 勇于去面对,对问题抱持躲闪、回避的态度,总会将问题越埋越深,并 非是有效解决问题之道。因此,在企业内部,领导者要树立起公开的利 益协调机制与健全畅通的沟通管道,积极营造一个“把话放在台面上来 讲”的氛围,不要塑建“开会不讲,会后乱讲”,“当面不说,背后乱 说”的不良氛围,以减少企业成员拉帮结派,避免在私下进行斗争;同 时要注重培养员工正确的价值观和判断力,能够认同公司的文化理念和 价值观,而非盲从附庸于某个派系之中。在长期的工作习惯中,大多数 中国人都养成了遇事“推、托、拉”的不良习惯,于是“善于推卸责 任”成了中国企业从业人员的“必备功”和“基本功”,所以“聪明” 的职业人士总是尽量“少做事、少冒险、多找茬”,一旦出了问题就大 肆地“找理由”,“推责任”。因此,要解决“派系斗争”问题,必然是 使个人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对自己所做的一切要勇于承担。这是公司降 低“派系斗争”的基石,也是瓦解“派系斗争”的关键。
企业内部山头主义、朋党现象盛行,会严重侵蚀企业的文化根基, 导致企业内部资源无法整合、行动无法协调一致、人才无法快速成长。 深究问题的根源,其本质是山头之间有着共同一致的潜在利益存在,朋
党之间,一荣俱荣,一损倶损。
一些企业领导者在选人和用人时没有一定客观、科学的标准,而是 根据个人喜好任用自己相信的人,而不管这些人能否胜任。于是,内部 便形成山头主义”现象,每个人只要能守着自己的山头就行了;而一 些人如果在山头中不被重视或不能被“委以重任”,则会带领一些“志 同道合,趣味相投”的人士一起另起炉灶、另立山头,形成对峙、加以 抗衡。山头主义不仅限制了人才作用的最大限度发挥,也使得整个公司 难以形成有效的共识,部门间协调难度增加。工作中不是将执行成果作 为衡量标准,而是将自己上司是否满意看为最高准则。因此,企业领导 者,必须正确认识山头,承认山头,照顾山头,之后消灭山头,克服山 头主义。最重要的是,必须随时对企业中的“山头主义”保持长期、敏锐 的警觉,一旦发觉苗头,就必须当机立断,果断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
善用“山头主义”的公司会在山头成型之前“礼法并治”,使之不 至于失控。比如,欧莱雅公司会有“挑战者”,但在“挑战者”建立 “山头”之前,有长期的培训、轮调、师徒制,使之熟悉公司的价值与 文化。事前的“礼”与事后的“法”并举i才会“放而不乱”。有一句 话说得好:“山头再高也高不过庙。”企业领导者应该敢于俯瞰和控制全 局,“一览众山小”,那还担心什么山头呢?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