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荣
已婚男演员吴秀波出轨女演员陈玉林,以敲诈勒索罪送进监狱。这期间事件经历了几次波折,舆论趋势也在不断变化,网民心理也是如此。研究网民心理变化的原因,可以对舆情引导和热点事件处置起到重要作用。
襁褓中的沉默:质疑观望心理
质疑观望心理在很多明星相关事件中都有体现,大多出现在萌芽阶段。具体表现就是网友基于明星完美的人格和各种场合的出色表现,不愿意相信自己负面爆料的真实性,于是进一步带着疑惑观望,立马拿起流行的“等真锤”。现阶段舆论的一个共同特点是,涉及明星的爆料大多是单方面的信息曝光和自说自话,缺乏进一步的有力证据。但涉案主体的对方基本上坚决否认,事后可能仍活跃在公众视线中,用表面的“一切照旧”来稳定舆论情绪,让网民继续观望,而不是急于发表意见。
相应的,吴秀波的出轨事件在大规模爆发之前,其实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胚胎期。最早的消息爆发于2018年9月24日。陈玉林在朋友圈发了一条很长的信息,说他和吴秀波恋爱七年了,吴秀波还出轨了和《军师联盟》合作过的女演员张。后来,张回应说“清朝是白的”,吴秀波也坚决否认。事后吴秀波照常上节目,工作似乎没受太大影响。而舆论也处于博弈状态。
爆发期的反转:表象的牵引
在舆论爆发期间,随着相关证据的逐渐公布和转基制度的竞争,网民的心理也有起伏,直接影响舆论走向。除了证据的公布和事件的发展,影响网民心理的是网民在明星相关事件中追随强烈好奇心和窥淫癖驱使的潮流。
1.抢先同情
“同情弱者”是网民同情心在舆论领域的一种释放。让网民感受到法外之情,在坚守法律底线的基础上,还有一层厚厚的人情味。但是,如果同情弱者没有下限,就很容易把道德凌驾于法理之上,导致观点片面、情绪化。在这次事件中,当公开信被曝光时,网民无下限的同情出现的更多。
2019年1月18日,陈玉林父母发表公开信求助,称女儿陈玉林因涉嫌敲诈勒索被吴秀波起诉,导致女儿被关押在看守所,可能面临十多年监禁。结果舆论开始单方面攻击吴秀波。
2.偏听偏信的归因心理
在网民基本掌握了事件之后,对事件原因的分析就成了舆论的主流。围绕网民返恶心理,一系列敏感点开始凸显,虚假信息和谣言开始出现。
1月19日,吴秀波工作室发布了何振亚的声明,显示陈玉林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多次索要巨额款项,并对家人进行威胁恐吓。吴秀波报警后,女子被捕。
虽然消息的真实性还有待商榷,但满足了基于归因心理急于知道事件始末的网民的好奇心。于是舆论趋势开始转向,法律可以理解的“无错报警论”逐渐出现。
3.敌人和富人的仇恨
在舆论领域,“仇富心理”其实并不是对所有富人的仇恨,而只是对那些利用不正当手段非法致富的人的仇恨,是对致富后“富而不饶”恶行的道德义愤。
1月20日,陈玉林个人社交账号被扒。从海量的私人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牛生活的奢侈程度,与之前所说的悲惨完全不同。更没想到的是,陈玉林自称没钱的父母的照片去了Maldiv
在网络传播的牛体系中,网络媒体和网络公关公司掌握着内容传播的主动权,但网民并不是被动接受,而是有自主选择的权利。这种选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网民心理的自我调节机制。在这起事件中,随着事件背景的初步澄清和事件后续影响的出现,涉案双方都受到了相应的处罚,无论这种处罚是否源于法律审判,都是网民眼中正义得到伸张的表现。于是网民开始自我调整,观点逐渐回归理性。
具体来说,虽然审判结果还没有出来,但是吴秀波出轨带来的惩罚已经出现了。比如主演电影《情圣2》被撤,北京卫视春晚主持人镜头被大量删除,春综艺《王牌对王牌4》内容被删减。由杨颖主演的电视剧《渴望牛活》改为网络直播,澳洲旅游局和“形象大使”吴秀波解约,投入的几十股暴跌,让网友们无计可施,在舆论领域,“绝不忽视伦理,忽视底线,更不要忽视法律”等观点开始逐渐占据主流。
相关阅读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标签: #热门事件跟心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