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维尔画廊
相对于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负面事件,远离我们的负面事件,比如巴西亚马逊雨林的森林火灾,冰川融化速度等等。对我们的心理影响相对较小。
都是坏消息。为什么我们受到的影响不同?反应不一样?怎么处理就不一样了?
这会把视角带回到事件本身和我们的心理距离。事件与我们的心理距离越近,我们感知到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越强,我们看待问题越偏,越容易受到负面情绪传染的影响。
心理距离是什么?
所谓心理距离,是指我们以自我为中心的参考点,从物体或事件所感知到的距离。
它包括时间距离、空间距离、社会距离和真实性四个维度。具体来说:
从时间维度来看,过去或未来的事(比如明年年底、去年元旦)都是遥远的事,而此时此刻发生的事则是近在咫尺的事。
从空间距离上来说,遥远的事件(比如外国、火星)属于遥远的东西,而这里发生的事情是近的。
从社会距离来看,他人或不相关的人(如陌生人)属于遥远的事物,而发生在自己或身边的亲友身上的则是亲近的。
从真实性来看,发生概率极低的事件(如中彩票)属于遥远的事,而发生概率高的事件,如今天吃午饭,则属于近事。
心理解释水平理论(,CLT)认为,一方面,我们离事件越近,感知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越高。
比如你是一个吸烟者,你的吸烟者亲友死于肺癌,你会觉得吸烟的风险更高,你比在新闻报道中看着一个吸烟者死于肺癌更容易戒烟。
换句话说,负面事件与我们感知的相关性越高,我们越觉得自己可能会遇到类似的负面事件,就越会受到它们的影响,从而产生一些相关的反应。
相关阅读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标签: #热门事件跟心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