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间》大结局藏着最深的隐喻:你为什么要把孩子“逼进”名校

发布一下 0 0
《人世间》大结局藏着最深的隐喻:你为什么要把孩子“逼进”名校

为什么一定要让孩子上名校?

涨知识、长见识、开眼界,和优秀的人在一起,才能遇见更好的自己

作者 | 哎呀妈

央视开年大剧《人世间》,终于落下帷幕。

这部没有刻意煽情、说教、狗血剧情的年度大戏,一开播就以“真实”打动无数人。

随着“光字片”的改造成功,周家三兄妹及其身边亲朋好友聚散离合的结局,更是催泪无比。

大哥周秉义,一生兢兢业业、两袖清风,呕心沥血为民谋事。

《人世间》大结局藏着最深的隐喻:你为什么要把孩子“逼进”名校

二姐周蓉,永远向往爱和自由,站在三尺讲台上追逐自己的诗和远方,桃李芬芳。

《人世间》大结局藏着最深的隐喻:你为什么要把孩子“逼进”名校

三弟周秉昆,提前一年出狱,终于和郑娟守得云开见月明。

《人世间》大结局藏着最深的隐喻:你为什么要把孩子“逼进”名校

看完整部剧,其实不难发现,这里的每个人之所以都有截然不同的走向,都离不开两个字——读书。

特别是大哥和二姐,他们即便下乡当知青,也不忘学习。

恢复高考后,还成为第一批考上北大的学生。


《人世间》大结局藏着最深的隐喻:你为什么要把孩子“逼进”名校

不仅成就了自己,也给身边人带来满满的正能量。

从他们身上,不难发现:

读不读书,上不上大学,深刻影响一个人的未来。

《人世间》大结局藏着最深的隐喻:你为什么要把孩子“逼进”名校

名校

是普通人逆袭最好的方式

周家三兄妹中,就数三弟周秉昆的经历最为辛酸坎坷,他初中没毕业就进厂当了工人,后来恢复高考,尽管努力复习,还是无缘大学。

因为成绩不好,他从小被拿来和哥哥姐姐作对比,自卑怯懦;

《人世间》大结局藏着最深的隐喻:你为什么要把孩子“逼进”名校

工资多年不见涨,想辞职去更好的岗位,却被父亲一声令下打消念头;

《人世间》大结局藏着最深的隐喻:你为什么要把孩子“逼进”名校

几十年来,住着下雨漏水的老房子,一家几口挤在一个炕上;

后来跟别人发生争执,冲动之下重伤他人被送进监狱蹲了8年;

出狱后想创业,捉襟见肘,连借个钱都难。

《人世间》大结局藏着最深的隐喻:你为什么要把孩子“逼进”名校

相比之下,哥哥在仕途上一路高歌,最后当上了市委书记兼市长;

姐姐留学法国,回来便是大学教授。

虽然普通人也有自己的出路和活法,也可以过上幸福的日子。

但不得不承认,考进一所好的学校,才是底层逆袭最快的方式。

想起老家有个亲戚的小孩,初中读书成绩特别好,一上高中就开始吊儿郎当,松懈懒惰。

不仅学习一落千丈,就连上二本线,都岌岌可危。

每次父母一说他,他就反驳,觉得考不考好大学无所谓,反正到头来都是混口饭吃。

就这样,他“如愿”落榜了,去了一所职业学校学烹饪。

高中的同学,大多都要在大学里读四年或五年。

而他在职业院校两年就能出来实习,刚开始还沾沾自喜,觉得比别人早出来社会赚钱。

可过了几年后,他发现自己再怎么老道,也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后厨。

反观那些上了名校的同学,个个西服革履,参加同学会时,谈笑风生,好不得意。

看朋友圈,自己天天都在发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可他们,今天出差谈生意,明天出席各种全是看不懂名称的会议。

世界的参差,不忍直视。

为什么一定要尽可能让孩子上一所好的大学?

有人一针见血,指出了关键:

“名校给你的绝不是一张文凭,而是区别于普通人的人生轨迹,给你更多选择的机会。


一旦踏上这条路,你的下限就已经超过许多人的上限,人生自动进入了快车道。”

所以,请告诉孩子,读书能改变命运,而名校带来的,则是更高的阶层,更多的可能。

想要笑到最后,走得更远,就要想办法拼到最前方。

《人世间》大结局藏着最深的隐喻:你为什么要把孩子“逼进”名校

名校带来的

是优质的人脉、圈子、资源

有人在评论区好奇发问:

周秉义一没背景,二没财力,凭什么能在险恶的职场环境中,扛着巨大的压力实现人生逆袭?

《人世间》大结局藏着最深的隐喻:你为什么要把孩子“逼进”名校

说到底,除了实力,还有圈子和人脉。

见他积极上进,重情重义,身边的领导、朋友对他能帮则帮。

惋惜他满腹笔墨,却委身在一个虚职过着清闲的日子,前辈一番点拨,便让他动了想干“实事”的念头;

《人世间》大结局藏着最深的隐喻:你为什么要把孩子“逼进”名校

而他结交的苏联笔友,更是在他工作不知道该如何推动的情况下,提供各种国际资讯,助他顺利引进外资,解决心头大患。

除了他本身人品过硬之外,说到底,就是因为他北大高材生的身份,以及在知名学府浸泡过几年的经历,让他走进了和前半生截然不同的优秀圈子,也接触了更多更高层次的人。

除了他,分别考上北大和北广的周蓉蔡晓光夫妇,也是一遇事,都比普通老百姓有门路。

三弟周秉昆刚出狱急需要钱,身边没有朋友能出力支援。

周秉义、周蓉两家人不费吹灰之力就借来一大笔资金解了弟弟燃眉之急。

《人世间》大结局藏着最深的隐喻:你为什么要把孩子“逼进”名校

给别人的小孩找学校,周蓉夫妇只用一通电话、一点人情就能迅速办妥。

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人争先恐后想进入名校的原因。

因为名校是把一群优秀的人汇聚在一起,你会变得更清醒、上进,更会结识未来各个行业的顶尖人才。

罗振宇在《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中说:

“一个人的财富基本盘,有两个组成部分:


第一,你自己的本事;


第二,你和其他人连接的本事。


而后者,是前者的放大器。”

当你变得优秀,就能与优秀的人为伍;而你的圈子人脉,又会反过来滋养你、成就你。

这也是为什么有人越过越滋润,不管走到哪里都有出路,不再为柴米油盐忧心挂虑;可有人却越过越糟糕,四处奔波,总在温饱的边缘打转。

身为父母,一定要让孩子知道,未来社会是一个与人连接的世界,千万不要低估优秀的圈子对自己的影响。

韩寒说过:

“一个人能走多远,要看他有谁同行;一个人有多优秀,要看他有谁指点;


一个人有多成功,要看他有谁相伴。”

考一所好学校不止是因为学校本身,更是选择未来和什么样的人为伍。

当你拥有一群优秀的同伴,不仅能更大限度的激发自己的潜能,开创更多未曾想象的事业,还能成为彼此的助力和资源,共同到达更远的地方。

《人世间》大结局藏着最深的隐喻:你为什么要把孩子“逼进”名校

人和人的差距

其实就是视野和格局的较量

剧中,周秉义和周蓉的格局观,也令人惊艳赞叹。

当打之年,周秉义放弃在北京晋升的大好前景,毅然决定回老家改造“光字片”。

他悉心设计的改造方案,不仅当地村民不解,就连周秉昆都不敢相信。

《人世间》大结局藏着最深的隐喻:你为什么要把孩子“逼进”名校

大家觉得,“光字片”是破旧了点,但几代人都住习惯了,没必要挪动。

可周秉义却直言,只有改造“光字片”,家乡经济水平才能上来,老百姓才能真正幸福富裕。

《人世间》大结局藏着最深的隐喻:你为什么要把孩子“逼进”名校

事实上,他是对的。

在他的运筹帷幄、大刀阔斧之下,“光字片”改造成功,整个地区都富了起来。

从北大哲学系走出来,周秉义深知自己扛着时代的担子。

就算被老乡指责谩骂,他也要效仿深圳模式,大力推动经济改革。

这样的视野和见识,非普通人所能及。

想起周秉昆的发小,吕川。

原本只是酱油厂的小工,机缘巧合下拜校长儿子唐向阳为师,发奋读书。

后拿到上大学的名额,前往北京进修深造。

和原本同一起跑线的伙伴不同,他走出了光字片,走向更为广阔的人生天地。

《人世间》大结局藏着最深的隐喻:你为什么要把孩子“逼进”名校

其实,人与人的差距,从来都不是出身,或家庭环境。

拼到最后,都是视野和见识的较量。

有一位去北京交流过的二本学生这样感叹道:

从校园建设、环境设施到图书馆、科研资源都比我们好太多了!


北大的活动通知栏上世界级学术讲坛、大师讲座排得满满当当,而我们这样的交流活动,一年可能只有一次;


课余生活极其丰富:攀岩、滑冰、健美操、辩论赛、国际夏令营等更是任你选择。

好学校,拥有足够优质的资源和平台,置身其中,耳濡目染。

一个人的眼界、思维自然会打开,天赋也有机会得到充分发挥,从而挖掘更多人生的可能。

我们要告诉孩子,名校远远不只是一个人走向社会的敲门砖。

走进之后,才发现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前方的路更是四通八达,世界远比最初想象的更精彩。

《人世间》大结局藏着最深的隐喻:你为什么要把孩子“逼进”名校

俞敏洪曾经结合了自己十年的北大经验,分享过名校经历会给人生带来的影响:

“不仅是因为名校的名气大,更身为在名校本科四年(或研究生三年)的学习确实能给我们带来一些优质的人生经验,奠定人生的发展基础。


名校的资格并不能够使你必然成功,能让你成功的,是身上的能力、智慧和精神。”

是啊,决定一个人能走多远的不是学历,而是学历所带来的那些精神财富——这才是一个人最宝贵的东西。

我们一定要告诉孩子:人的一生有很多种活法。

你可以做一只麻雀,永远在那一亩三分地扑腾,平庸而麻木过完这一生。

但也可以选择做一只雄鹰,竭尽全力飞上高空,看看这世界的广阔。

也许中途很远很累,但你收获的一切,绝对超过一只小小的麻雀所能想象的。

狠点心“逼”孩子一把,鼓励孩子竭尽全力努力学习,追求卓越。

这不仅是为了将来能和更优秀的人肩并肩,也为了未来可以更自由的翱翔。

更为了自己过上足以无悔、骄傲的人生。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68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