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奖第三胎,那头胎、二胎呢?鼓励生育,能不能别再搞特殊

发布一下 0 0

今年的两会,也是一场催生会。各位代表、委员都非常非常关心年轻人的生育问题,尤其是三胎问题。这些建议包括“三孩免费读幼儿园”“三孩高考加10分~20分”“三孩家庭优先购房”“三孩家庭每月补贴1000元”“三孩家庭增加个税抵扣”等等。好像是,代表委员们要将全世界满满的爱,都给到三孩家庭。照这架势,“三胎光荣证”“英雄母亲”之类的荣誉称号也快出来了。

上面哪条建议让你突然有了生第三个娃的冲动?孔方兄问了周围人一圈,发现没有一个感兴趣的。不生的原因,一部分是单身人群,还等着国家发对象呢;一部分虽然有了自己的小家庭,但看到太多有关孩子养育成本的视频、文章,发现自己连一个娃都养不起,更何况现在社会竞争压力这么大,从学校到职场,哪个地方不内卷?生娃出来就是让他卷的吗?即便那些有了娃的也直摇头:自己上班吃了苦,回家还要鸡娃继续吃苦,生三胎等于让这种苦乘以3倍,自己何必跟自己过意不去?

从投入和回报来看,从古至今,养娃都是一个亏大钱的买卖。古时候的婴儿存活率低、人均寿命短、避孕技术匮乏,所以一个家庭多个娃是普遍现象;咱现代人不缺吃穿,连陪伴需求也被什么游戏、直播、旅游等等现代服务业给替代了;就连养老,不是也有退休金和国家,养儿防老的需求也早已不存在。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受教育水平提高,大家更将自身生活质量而非繁衍下一代作为人生观的核心,生孩子越来越少就是一件不可避免的事情。但是相比欧美发达国家,甚至相比以少子化出了名的日本,中国的生育率都低得过头了,2020年中国的生育率是1.3,日本是1.38,美国是1.84。解释下生育率的意思,它是指处于生育年龄的女性平均生育孩子的数量,这个数字至少要超过2才能达到确保人口不会减少。1.3的生育率,意味着每隔一代人,一对夫妻只对应1.3个人口,这样下去到第三代人,就只有第一代人口的42.5%。这里有一组数据:80后是2.21亿人,90后是2.08亿,00后和10后都是1.63亿,算下来“00后+10后”要比上一代的“80后+90后”少了1亿人。

代表委员们的建议当然是出于好心,但谁都知道,没有第一胎就没有第二胎、第三胎,一胎的数量肯定是远远大于二胎和三胎数量的。一胎和二胎问题都没解决,谈三胎问题那就是空谈。咱先别说三胎,先把第一胎这大头解决好,把这些所有的激励措施都用到一胎上面,让养第一个娃就尽量轻松些,才可能会有生第二个的想法不是?而且从社会层面来看,哪个娃不是宝贝、哪个娃不金贵啊、哪个娃不得花一大笔钱啊,为啥要根据娃的数量区分优惠政策呢,总是想搞个特殊来吸引人,实在是没有必要,只要是娃,就重重地奖行不行

那像有些经济学家建议的那样,一个娃直接奖励100万行不行?当然有很多人愿意为这个奖励生娃,但钱从哪里来,印钞会不会通货膨胀?万一有人就靠生娃来谋利怎么办,毕竟10个就有1000万。这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也是道德和伦理问题。

回到历史,古罗马时期,有一个“三孩权”的特权,即奖励有3个或者更多子女的罗马公民,男性可以免除兵役,女性则可免予男方家庭的监护权,即女性不用从属于丈夫,还可以享受继承权。但这种鼓励生育的措施,并没有减少古罗马境内人口数量减少的问题,而人口萎缩正是罗马衰落的重要原因。

归根结底,生娃是个很私人的事情,生不生是权衡利弊得失之后的选择,而这种利弊不仅仅包括经济,也包括情感层面。靠经济奖励、靠公共服务,这是国家本来就该做的事情;但同时也要考虑社会文化、人们精神层面,尤其是社会价值观这些东西,要让生育、养育这种几十年如一日的事情,能够在精神上让很多人觉得成功,功利、浮躁、“挣它1个亿小目标”普遍拜金的想法,是该好好扭一扭了。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701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