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10月7日,是一个极其悲壮的日子。这一天,我们党的“孙武”刘伯承元帅,走完了他辉煌而又艰难的一生。
这一天,留给刘伯承元帅妻子汪荣华的是无尽的思念和无尽的哀痛。此时的汪荣华也已经69岁,因为在此前的13年间,她事无巨细地照顾病重的刘帅,整个人看上去十分地苍老。
但是,她还是强忍着悲痛之情,主动安慰前来吊唁刘伯承元帅的同志们,她说:“你们不要难过,不要哭”。
明明自己心里已经泪流成河,却还要压抑着情绪,去安慰他人。这就是老一代革命家的坚强和隐忍。
然而,当夜幕降临,吊唁的同志散去后,独自守在床上的汪荣华,彻底失控了。她伏在床上,放声痛哭。
她最敬重的战友、最深爱的丈夫走了,他们携手走过了半个世纪之久,如今只剩下她一个人了。
想至此,汪荣华仿佛又看到了第一次见到刘伯承时的情景。那是遥远的51年前,也是我党战斗最艰难的岁月。
1:初遇
1935年6月12日,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方面军在夹金山下达维镇胜利会师。
那天,身为川陕省邮政局副局长的汪荣华,负责率领省邮政局工作人员整装列队欢迎中央慰问团,而刘伯承就是慰问团中的一员。
这年的刘伯承刚好42岁,他穿着整齐的军装,脸上带着一副圆框眼睛,既有军人的气质又有学者的儒雅,在人群中颇为引人注目,自然也引起了汪荣华的注意。
汪荣华忍不住问身边的参谋刘明义:“这是谁啊?”
刘明义回答说:”他就是赫赫有名的刘伯承参谋长啊!”在此之前,汪荣华早就听说了刘伯承的大名,今日一见她的敬仰之情又多了几分。
只是此时的汪荣华怎么也不会想到,出身贫苦、只是一个普通女兵的自己,竟然会成为无产阶级军事家刘伯承的妻子。
第一次见面后不久,因工作需要汪荣华就从川陕省委工作队调到了总参谋部四局工作。这期间,她和刘伯承经常碰面,俩个人对彼此都有了进步一的了解。
但真正让两颗心走近的,还是长征过草地时。
当时已经是深秋,高原寒,秋风凉。汪荣华和所有红军战士一样,身穿单薄的衣服和鞋子,两只脚整天浸泡在又臭又凉的水里,艰难地行走。
最可怕的是一眼望不见头的泥沼,一不小心掉下去就是灭顶之灾。有一次,汪荣华曾亲眼看见一匹马陷入了沼泽,瞬间就只剩下头部了,那场景让人胆战心惊。
多年后,提及长征时的经历,汪荣华依然会忍不住落泪。但是,过草地虽然给汪荣华带来了终身难忘的痛苦,同时也给她带来了终身难忘的幸福和爱情。
2:结为伉俪
过草地时,汪荣华和刘伯承经常接触。
汪荣华看到刘伯承不但做事严谨、知识渊博且非常的平易近人。有一次,有战士不知道从哪里弄来了一对兽蹄,刘伯承一看是熊掌,是很有营养价值的东西。
于是,他就亲自动手将兽蹄上的毛刮掉,又用脸盆当锅,熬了满满的一锅熊掌汤,分给大家一起喝。
其实,此时的熊掌已经没有什么营养价值了,但在极苦的条件下,刘伯承和大家同甘共苦的精神,让汪荣华等人非常的感动。
除此外,当时有很多伤员,行动非常吃力。刘伯承经常将自己的马让出来给伤员骑,没有任何的领导架子。
这样的刘伯承,让汪荣华很钦佩。当然,刘伯承对汪荣华也有了新的认识。有一次,刘伯承看汪荣华一瘸一拐地过草地,就上前说:“骑上马吧!”
汪荣华的心里瞬间升起一股暖流。但想到刘伯承年龄大,而且眼睛也不好,她怎么忍心骑马呢。于是,倔强地回绝说:“首长自己骑吧,我可以走的!”
为了证明自己没有那么较弱,说完话后汪荣华故意加快了脚步。刘伯承一看,心想:“这小女同志倒是很坚强,很有个性嘛!”
在与汪荣华不断接触的过程中,刘伯承对她越发了解。这位来自大别山的少女纯朴端庄,坚韧勇敢。
刘伯承还知道,汪荣华14岁那年就瞒着父母参加了红军,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意志力做支撑啊。
明明是女子,却和男子一样徒步几千里行军,翻越大巴山,突破敌人包围圈,冒雨抢救伤员,关心沿途的百姓等等。
越了解,刘伯承对汪荣华的喜欢就越多,到最后他发现,自己动情了。而那边的汪荣华对刘伯承又何尝不是如此。
长征路上,刘伯承的处境并不明朗,但汪荣华不惧怕任何恶势力,依然和刘伯承走得很近。她会主动帮刘伯承洗衣服,也会找他聊天。
汪荣华对自己的关心,刘伯承都看在眼里。于是,他决定向汪荣华表白。因为害怕当面表白汪荣华有压力,刘伯承决定手写情书。
那天晚上,刘伯承一笔代言,倾吐心声,希望汪荣华可以认真考虑终身大事。当汪荣华接到刘伯承的表白信后,突然感觉心跳加速。
能够得到刘伯承的喜欢她自然是高兴的,但她也有自己的顾虑。刘伯承是首长,有文化、有军事才能,自己出身贫苦,又没有接受过什么教育,她只觉得自己配不上。
作为女红军,汪荣华也是心直口快,将自己的顾虑告诉了刘伯承。刘伯承听后,农民出身怕什么,我自己也是一样。
话至此,刘伯承和汪荣华回忆起了自己的过去。他出身贫苦家庭,家里种过田、当过吹鼓手。但父亲是文化人,有眼光。所以刘伯承五岁时就被送到了私塾。
后来,父子二人同时进城考秀才,原本二人双双上榜,可就是因为祖父当过吹鼓手,硬生生被主考官取消了考试资格。
刘父抑郁成疾,不久后就病逝了,刘伯承只好休学,回家务农。汪荣华看着刘伯承,听不着他过去悲苦的经历,竟然哭了起来。
同样的出身,共同的革命信仰,让两人走到了一起。1936年,在曲子镇刘伯承和汪荣华结为革命伉俪。
他们的婚礼非常的简朴,没有鲜花和酒宴,只有战友朴实的祝福,没有新房和崭新的被褥,只有跟他们一起爬过雪上的行李,但他们心里是幸福而甜蜜的。
3:风雨同舟
革命年代的婚姻,连岁月静好都是最奢侈的。婚后一个星期,汪荣华和刘伯承就经历了一次生死考验。
那天黎明前,部队沿着山路极速前进。突然遭到了敌人的偷袭,一架敌机投下了炸弹,走在前头的刘伯承不幸受伤。
汪荣华迅速跑到刘伯承跟前,为他巴扎伤口。这时她才发现自己腿部也受伤了,鲜血染红了衣服,非常的刺目。
这对新婚夫妇,此刻面临着生死考验。于公于私刘伯承都不希望汪荣华有任何闪失,他让汪荣华快速前进,追赶部队,报告情况。
可汪荣华却不肯走,如果敌人搜山,刘伯承就很危险。战场上一分钟都耽误不得,刘伯承不得不苦心劝慰汪荣华,让她保持冷静,为了保护革命力量,她也必须先走。
最后,汪荣华无奈,只能忍痛和刘伯承告别。当时,她几乎是一步一回头,每一次回头眼神中都是不舍和担忧。
庆幸的是,汪荣华刚走不久,收容班长高山就带着全班的战士赶过来。刘伯承和汪荣华终于顺利脱险。
就这样,刘伯承和汪荣华克服了千难万难,相携相爱地走完了长征路。他们的感情也更加坚固。
到了延安后,汪荣华进入抗大学习,而刘伯承只要有空就会帮她学习文化知识,还学习军事和政治,夫妻二人过了一段很平静的日子。
但这样的生活仅仅维持了一年。抗战全面爆发后,刘伯承和汪荣华就开始天各一方,共同为民族解放事业而奋斗。
当时,夫妻二人一个在延安,一个在太行。
一直到1938年5月,夫妻二人才得以重聚。当时汪荣华住集体宿舍,吃大锅饭,只有周末的时候刘伯承才会抽空过来探望妻子。
每次刘伯承返回部队时候,都会说一句:“我走了,你照顾好自己。”汪荣华望着丈夫的背影,心里是难过的,因为这一别,少则数日,长则数月。
而在抗战最艰苦的阶段,他们相继有了三个孩子,可和当时许多红军将领一样。孩子出生后,汪荣华就将他们放在老乡家里。
最难过的是,在解放前夕,他们的女儿刘华北在延安保育院遇害,虽然敌人的手段很残忍,却没有击垮刘伯承的意志力。
4:半个世纪的相守
解放战争时期,刘伯承依然是忙碌的,他在战场上所向披靡,立功无数。但他们夫妻二人却过着聚少离多的生活。
一直到1951年,刘伯承赴南京创办军事学院,汪荣华才带着孩子和举家迁往南京。经历了长征,抗战和解放战争后,一家人终于整整齐齐地生活在一起了。
然而,到了南京汪荣华才发现,丈夫比在抗战时还要忙、还要紧张。经常通宵工作,为此刘伯承的身体健康状况也不乐观,高血压、头疼、虚脱症等等。
汪荣华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她了解丈夫的脾气,所以只是偶尔提醒一句,刘伯承虽然嘴上答应,但行动上依然是忙碌的。
过度的操劳终究损坏了刘伯承的身体。1972年,刘伯承元帅双目失明,1973年身子丧失了思维能力,到了1975年以后,刘帅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
自从丈夫病后,汪荣华不离不弃地照顾刘帅,这一坚持就是整整13年。13年的艰辛和焦虑,让汪荣华的脸上布满了皱纹,满头青丝也变成了白发,可她无怨无悔。
1986年10月7日,刘伯承元帅与世长辞。汪荣华伏在丈夫耳边,哭着说:“伯承,你走了,永远地走了...”
刘帅病逝这年,汪荣华69岁,此时距离他们结婚正好过去五十年。
半个世纪的相携相守,他们养育了7个孩子,其中一个在延安遇害,至今凶手未找到,刘伯承去世前,曾因杀害女儿凶手未找到,而说,我死不瞑目。
而作为刘伯承的妻子,汪荣华是合格的。她不但在工作上支持丈夫,在生活上更是为丈夫分担解忧。
了解刘帅一家的人都知道,他们一家的生活是清苦的。他们不但要养育六个孩子,还要赡养两位老人,供他们读书,而这一切费用,都仅仅靠他们的工资支撑。
在困难时期,为了保证家人的营养,大白菜丰收的季节,汪荣华就去住家邻居的白菜地里,拾人家不要的白菜帮子。
回到家后,她将烂白菜剁碎,然后喂养小鸡。只是,当她弯腰拾白菜的时候,有谁会想到她竟然是刘伯承元帅的夫人呢。
2008年5月27日,汪荣华同志走完了自己伟大的一生。这年,距离刘伯承元帅去世已过了整整22年,或许在另一个世界,这对革命伉俪,可以团圆了。
汪荣华的高贵品格是世人学习的榜样,而她和刘伯承元帅携手走过半个世纪,他们风雨与共、共度艰难,也为世人树立了爱情的榜样。
——本文完结,感谢阅读——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