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过去的一年是非常非常的一年。我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取得的成绩超出了预期。面对严峻复杂的宏观环境,特别是新冠肺炎肺炎的严重影响,全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协调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抓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优质发展的重大国家战略机遇,紧紧围绕新时期东营市优质发展目标。围绕“四个重点”、“九个三年行动计划”和“十大改革”,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经济运行率先恢复、稳步恢复、攻坚。
“十三五”期间,特别是六届四中全会以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十三五”规划胜利结束,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开创了东营新时期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各个领域都发生了一系列关键、趋势甚至转折性的变化。
观念正在改变
从共识到共同行动促进高质量发展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才能促进我们事业的发展。
“十三五”时期是我市经济发展翻越山脊、实现转型的关键时期。面对严峻复杂的形势和艰巨繁重的任务,我市坚定落实新的发展理念,坚决打破传统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确立并不断丰富和完善东营优质发展的目标定位和思路措施,着力“打造山东优质发展增长极、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充满活力的现代湿地城市”,加快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增长势头和产业生态的系统重塑,初步探索出具有东营特色的优质发展道路。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增强前瞻性、战略性和系统性。“十三五”期间,全市科学规划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事件,扎实做好打基础、惠长远工作,致力于解决制约高质量发展、群众反应强烈的紧迫难题,推动实施。一批重大问题、重大项目、重大项目迎难而上交出喜人成绩单: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人均GDP继续保持全国前列,已入围中国民营企业。
质量结构正在发生变化
工业系统正在加速向中高端发展
构建现代工业体系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作为一个靠石油建设繁荣起来的新型工业化城市,我市制造业规模大,工业基础好,在加快现代工业体系建设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五年来,特别是六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市突出了资源型城市转型和经济转型升级的“两大任务”,全力推进新旧动能转化重大工程。传统产业发生根本性转变,新兴产业培育取得突破性进展,具有东营特色和持续竞争力的“522”产业体系加快形成。
——石化行业“一区一片多点”布局更加清晰,转型升级和集群发展路径更加清晰。路北高端石化产业基地核心区建设全面启动,重点项目
——进一步推进新一轮高水平技术改造,实施高成长中小企业培育计划。一批优质企业快速发展,全市科技企业627家,高新技术企业332家。10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瞪羚企业,57家企业入选省级“专业创新型”中小企业。
工业生态正在发生变化
优质发展的支撑保障越来越强大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社会结构、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抓手。
“十三五”期间,全市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一业一平台一基金一团队”创新格局基本形成。国家稀土催化研究院、省级高端石化产业技术研究院、省级生物技术与制造创新创业社区、氧化铝纤维研究院、山东大学李华一高分子材料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快速搭建,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增强,区域创新能力得到质的提升。
经济是身体,金融是血液,两者共存共荣。近年来,我市坚持发展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不断优化金融环境,加快金融动能转化,取得显著成效。金融动能转化出现关键转折点,重点企业债务风险清理见底,不良贷款额度和不良贷款率大幅降低。特别是通过引进中央企业、国有企业、大型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参与破产企业重组,使企业优质资产得到了盘活,促进了产业升级。目前,全市金融形势呈现稳定良好态势,进入金融生态修复新阶段。
高质量的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制度支持。我市继续深化“配送服务”改革,“一个窗口受理,一次成功,一个网络运营”全面提速增效,政府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企业和群众办事更加便捷高效。
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石,增加基础设施投资是刺激经济发展的重要起点。为此,全市编制了高质量的城市综合交通网络和现代物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铁路、公路、港口、机场、管道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加快。东营的交通区位优势加快凸显,将极大提升其在区域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与此同时,新基础设施布局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迅速启动。云企业4500多家,建成5G基站1790个。中心城市和试点应用区域基本实现全覆盖。
体制机制正在发生变化
改革创新的活力不断增强
改革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十三五”期间,我市聚焦聚力关键领域,加大改革攻坚力度,推动体制机制创新,一批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重大问题已经或正在突破见效。
着眼全局和长远发展,理顺了市和区城市建设管理体制,进行了财政体制、“双招双引”体制机制、文化旅游管理体制、科技创新政策机制、国企国资管理运营体制、投融资及产业基金等方面的一系列重大创新,有效破除了制约发展、影响工作落实的体制机制障碍。
着眼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在全省较早谋划、率先完成省级以上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任务,实现“瘦身强体”、回归本位,新旧动能转换主战场、“双招双引”主阵地作用更加凸显。
着眼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在全省率先建立市域治理运行管理中心、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调处中心,加快构建具有东营特色的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实体化市域社会治理体系,探索出了逐步实现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有效路径。
着眼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理顺教育、医疗卫生管理体制,彻底改变了中心城区教育“多头管理”局面,盘活了区域医疗卫生资源,让群众见到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着眼油地校融合向深向实发展,与中国石化、中国海油、中国石油大学的合作实现实质性进展,胜利学院成功转设为省属公办本科院校,石油大学研究生院建设顺利推进,将逐步构建起我市高等教育的完备体系。
城市品质在变
湿地生态特色优势更加彰显
湿地是我市最大的特色。市委六届四次全会确立了建设富有活力的现代化湿地城市的目标定位。按照这一定位,近年来,我市启动实施“湿地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努力把东营建设成为具有蓬勃生机活力、浓厚时代气息、独特城市风貌的现代化湿地城市。
坚持以规划引领提升城市建设品质,深入推进湿地城市和无内涝城市建设,统筹抓好老旧小区改造、城市更新和新片区开发,实施东八路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提升、东三路生态湿地、天鹅湖湿地等重点湿地工程,“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湿地在城中、城在湿地中”的城市风貌加快塑成。
坚定扛起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责任,制定实施湿地保护条例,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取得明显成效,推进建设黄河口国家公园工作进展顺利,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五年提高21.5个百分点,省控以上河流保持稳定达标,东营的生态优势正在转化为发展优势、竞争胜势。
在推进湿地城市建设过程中,我市还积极发展湿地生态旅游,充分挖掘用好“河海交汇、新生湿地、野生鸟类”三大世界级旅游资源,策划实施了一批精品文化旅游项目,黄河口生态旅游区创建成为国家5A级景区,“黄河入海、我们回家”旅游品牌的影响力持续提升。
干部作风在变
干事创业的氛围日益浓厚
为政之要,重在用人,事业发展,关键在人。
近年来,我市聚焦新时代东营高质量发展,坚持“干部为事业担当、组织为干部担当”,树牢鲜明用人导向,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旗帜鲜明激励实干者、关爱实干者、保护实干者,营造崇尚实干、狠抓落实的浓厚氛围,让实干精神在东营蔚然成风。
在干部队伍建设方面,坚持“实在、实干、实绩”用人导向,完善“四看一听”选人机制,注重在竞赛比武、比看活动、工作专班、基层一线考察识别干部,突出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大力选拔使用忠诚干净担当和符合市场化、法治化、专业化要求的干部,产生了强大的激励效应。
在一系列政策激励下,广大党员干部的境界标准、素质能力、工作作风全面提升,全市上下干事创业、勇于拼争、唯旗是夺的热情空前高涨,涌现出了一大批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先进集体和狠抓落实、善抓落实的实干者,为新时代东营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最可靠的保证。
回顾“十三五”,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就、发生的一系列深层次变化,充分证明新时代东营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定位、思路举措完全符合党中央决策部署,符合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符合东营实际。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全市上下要切实用好“十三五”时期发展的宝贵经验,乘势而上、接续奋斗,奋力开创“十四五”发展和高水平现代化强市建设新局面。(记者张利波)
相关阅读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标签: #东营市**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