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事件对接高考语文

admin 4846 28
热门事件对接高考语文

百度网盘课程

通用入口链接!10000G.课程都有!一起学习吧!

立即点击↓ 获取课程!

热门事件对接高考语文与对接

准确对接语文教育强化骨干教师素养

——浙江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20年探索

汉语作为母语学科,关系到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发展。"教育计划以教师为导向."汉语言文学教师专业肩负着为语文教育输送合格教师和服务、指导语文教学改革的重任,其建设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语文教育的质量和整体水平。

自上世纪末以来,关于语文教育的讨论和语文新课程改革相继展开,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为了适应新时期语文教育和教师培养制度改革的需要,许多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浙江的学习历史悠久,其语文教育被誉为历史上“现代语文教育的圣地”,浙江当代语文课程改革一直走在全国前列。20年来,浙江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以下简称“本专业”)作为省内同类专业的领军专业,以“衔接语文教育、强化重点素养、打造浙江特色”的理念探索专业综合改革,先后成为“省重点建设专业”(2003年)、“省重点专业”(2008年)、“国家特色专业”(2009年)和国家教育

师范教育新形势与专业改革新思路

1997年,《北京文学》年,一组关于“担忧语文教育”的文章引发了本世纪末语文教育的大讨论。王尚文教授的三本书《语文教改的第三次浪潮》《语文教育学道导论》01《语感论》倡导“人性”和“语感”,成为这场大讨论和随后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从此,该专业开始深入思考,尝试专业改革,以适应新时期语文教育的新需求。

1999年,《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了:“加强和改革教师教育,大力提高教师培训质量”和“探索有条件的综合性高校师范学院试点”传统的“教师教育”转变为“教师教育”,世界各国高校纷纷成立独立的教师教育学院,探索学科专业与教师教育分开培养的模式。这一培养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客观上使师范教育中的“双专业”结构矛盾更加突出,学术与师范教育之间的“两张皮”问题更加突出。就汉语言文学教师而言,主要表现为:(1)教师意识和教师素质弱化,关注学科和学术,远离语文教育现实;(2)师范生的某些“关键”素质不足。师范院校的师范教育学院承担教育课程,师范专业忽视学科知识向学科教学知识的有效转化,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能力普遍不适应当前语文教育的需要;(3)对语文教学改革的责任感和服务意识不明显。作为语文教师培训的主体,大多数语文师范专业没有参与语文课程改革的实践,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重要作用。

针对以上问题,本专业的综合改革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专业功能层次,人才培养和理论研究与语文教育准确对接。二是学生素质水平,强化学生两个关键素质,构建学术与师范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三是专业特色,培养浙江名语文教师,自觉以学校意识研究语文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配合教学改革实践,为国内同类专业提供浙江经验。

倡导多维“对接”,准确服务语文教育

教师对接与协作培训。在教师整体科研实力大幅提升的同时,引导专业教师积极熟悉、服务、学习基础教育,强化专业教师当教师的意识和能力:比如组织教师到中小学听课、学习、交流;组织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学习,了解语文教育现状和课程改革动态;直接主持或参与语文教学改革课题,公布语文教学和研究成果;一些专业教师常驻中学指导教学改革。建立长效协作机制,扩大教学团队:如试点学生实行“双导师制”,长期聘请中学教师担任实践导师;为中国特级教师搭建移动站;正常开展“语文名师进课堂”活动。

研究对接,理论引领。秉承浙江省语文教育的光荣传统,在2003年成立的浙江学校语文教育研究中心的基础上,成立了语文教育学院,依托专兼职研究力量,积极研究中小学语文教育,深入参与浙江省语文教育改革。围绕“语感论”、“语文素质论”、“积极语用学”、“非指示性教学”等主题,一个与当前浙江省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密切相关、具有“浙派”特色的语文教育思想体系在中国形成了广泛的影响。

教材对接,资源服务。充分发挥本专业教师的学术优势,推出一批既有学术深度又面向中国教育现实的对接教材。包括语文教师培训用书(15种)、“汉语言文学专业与语文教学”用书(12种)、浙江学校国学用书(21种)三大系列教材,其中三种教材入选国家“十二五”教材,《中学语文教学研究》等五种教材入选教育部教师教育精品课程资源库。《高中语文教学质量目标设定与标准监控研究》 《中学生语文标准研究》被视为省内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参考,编制(或参与)的《新语文读本》系列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

实习对接,全程培训。构建内外联动的技能培训和教育实践平台,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与镇海中学等83所中小学联合建立教师发展学校,邀请一线语文教师参与教学技能培训,让学生从一开始就能进入中学实习,提高实践学习的实效性。探索岗前人才培养和岗后发展培训一体化模式,缩小学生毕业与就业差距,缩短就业适应期。

文化关联与师德培养。以新生入门课和思想政治课为主,适当渗透专业课,实现对师德的系统认知;通过四年的脱产见习、实习、学习、暑期实习,走进中学,走近教师,体验师德的精髓;通过师生对话、主题班会、演讲比赛、师德事件热评等方式,加强思辨和深度反思,深化学生对师德的理性认识;建造

建科学的师范生师德评价体系,探索功利性师德评价的“有限”应用途径;通过校园师范文化建设、提炼和宣传师范精神及专业教师和语文名师榜样引领等等,培育学生专业情意和职业理想。特别是以“训练师艺、培育师才、铸造师魂、成就名师”为主题的“师范文化月”连续开展八年,已成为本专业的品牌文化活动。

当然,最大的对接,是人才培养的对接,为新时期的语文教育培养了优秀的语文教师。

  强化“关键素养”,重构师范人才培养体系

基于对语文名师和新入职教师的较大规模调查与分析,明确沟通学术与教学的“学科教学知识”、勾连专业与职业的“教育实践能力”两大关键素养是师范生的重要短板,本专业重构了融通师范性与学术性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特别强化两大关键素养。

建设学术性和师范性兼具的系列课程强化学生的学科教学知识。深入挖掘传统中文专业课程的师范性内涵,加强专业课程对语文教育的针对性。建立反馈机制,鼓励学生通过见习、分析教材、观看教学视频等发现语文教学中的知识需要,及时反馈到相应课程以求改进。本专业教师在文献学、训诂学、修辞学、区域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厚的学术基础,部分研究领域居全国前列,发挥这些学术优势,瞄准语文教育的知识需要开设大量对接性课程,如“训诂学与语文教学”“修辞学与语文教学”“儿童文学与语文教学”等。

构建全程全员全面的技能训练和教育实践模式。专门成立师范技能教研室和教育实践教研室,建构全程性、循序性、多样性的师范技能训练与教育实践教学模式。将朗读、演讲、常用字应用、三笔字训练等“十项技能”,四年逐项培养,考核达标。并建设了“汉语汉字应用实训平台”“普通话实训平台”“语文教学视频”“师范技能训练微信平台”等网络平台并运行,实现知识点全覆盖,过程管理自动化,提高训练针对性和热门事件对接高考语文效率。如“汉语汉字应用实训平台”,深入梳理“现代汉语通用字表”“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等五个国家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结合中学语文教学实际和高考相关试题,编制了注音、用字等七个系列自测题库,学生反复自测练习,最后教师抽样考核过关。再如“语文教学视频”网络平台,提供各种名师课堂教学、语文专题讲座等优质视频资源共余个,并配有学生学习管理系统。

  打造浙派语文,培育卓越语文师资

本专业秉承浙江语文教育的辉煌传统,高举“浙派语文”旗帜,以体系性的语文思想培养人才,并积极参与、服务和引领语文教育改革。浙师语文研究团队对语文的坚守和敢为天下先的学术勇气给学界留下深刻印象,而培养的语文教师讲求语文功底和人文精神并重、课堂教学与课外读写并重的语文教育理念也获得语文教育界越来越多的认同和尊重。本专业还搭建国培、省培项目职后教育平台,以浙派语文思想和浙江经验培训省内外语文在职教师;连续九届举办“新语文教学”尖峰论坛,倡导浙派语文理念,努力为中学语文教学提供“新思维、新视点、新模式、新方法、新设计”,吸引并影响全国各地语文教师近2000人。

本专业以培养优秀的语文教师为己任,培养了近100位中学特级教师和千余位高级教师,都是现在浙派语文实践的中坚力量。而且,在校学生连续五届(共五届)获得全国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有12人次获省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在连续五届省汉语口语竞赛中8人获一等奖。毕业生颇受中小学的欢迎,仅镇海中学和富阳教育集团,近3年录用本专业毕业生达30多人。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说明本专业的改革是成功的,专业每年源源不断地向浙江基础教育输送语文教师新生力量,意味着浙派语文事业后继有人。

  (浙江师范大学张先亮陈青松)

[责任编辑:丁玉冰]

2019初一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 2019~2020六年级期末试卷

2020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10套,其中教育部考试中心订购5套(全国一、全国二、全国三、新高考一(山东用)、新高考二(海南用)),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苏各订购1套。

1培根铸造灵魂,展现立德庶人的指引

2020年高考语文命题,贯彻以德育人的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德、智、美、劳的全面发展,紧紧跟随时代脉搏,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培养家国情怀,培养奋斗精神,增长见识。

1.1贴近现实生活,浓浓的家国情怀

2020年高考语文命题将重要的社会生活事件有机地融入到试题中,引导学生培养家国情怀。比如新高考第一卷作文在疫情中的距离和联系,选取中国抗疫行动中最具代表性的场景和具体视角提出写作任务,引导学生分析发现中国抗疫行动所展现的制度优势、综合国力和文化背景,旨在引起学生对中国青年的历史使命、责任和价值选择的深入思考。再比如全国第三卷实用读物《对话〈钟南山:苍生在上〉作者》,全国第一卷文言文读物《宋史;苏轼传》,都体现了可贵的担当精神和家国情怀。

1.2关注人类未来,思考使命

2020高考语文命题引导学生关注未来,思考使命。比如全国第二卷征文题携手世界共创未来,把学生带入全球抗疫的进程,引导学生从相互支持、团结合作出发,思考人类的危机应对,进而思考人类的未来发展,体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瞻性思维,感受危机情境下青年的责任与担当,意在引导学生展示当代中国青年的精神风采,发出中国人的声音。以最后一颗北斗三号卫星成功发射为切入点,要求根据背景资料中的一句话写一篇议论文,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集体、社会、国家、世界发展中的个人责任和使命。

1.3发掘文化资源,增强文化自信

2020年高考语文命题充分利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引导学生增强文化自信。例如,国卷一随笔题中给出的背景材料包括、管仲、鲍叔君、陈合作的历史陈述,以及后人对历史人物的不同评价。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学生可以认识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同时通过观察现实增强文化信心。再比如天津卷写作,背景材料取材于中国的面貌,包括家国情怀,中国科技在世界上的贡献,普通人的奉献,引导学生思考中华民族渴望自强、团结互助的文化背景。除了作文题,其他试题也从不同方面反映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发展,形象地诠释了中华民族的创造精神和奋斗精神,如国卷一中的家庭伦理和孝道,国卷三中的《古文观止》,新高考卷一中的中国历史地理,国卷二中的殷墟甲骨,国卷三中的中国文化,江苏卷中的中国文明史等。

1.4坚持五育并举,美育、体育、劳动相结合

2020年高考语文命题贯彻时代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通过精心设计试题,将美育、体育、劳动教育融于其中。比如古诗词阅读测试考查李白、杜甫、王波、王昌龄、陆桂梦、陆游、韩剧的诗词,文学文本阅读测试考查海明威、沈从文、刘庆邦、葛亮、于坚、梁衡的小说、散文,语言运用测试呈现篆刻、潍坊风筝的语料库。这些试题和材料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通过越野滑雪、有氧运动等测试材料的呈现,传达野蛮文明的运动意识;蒋子龙《记忆里的光》、白居易《观刈麦》等测试材料蕴含着中华民族崇尚、尊重、热爱劳动的优良传统。

2科学考试,突出语文的关键能力

2020年高考语文命题重点考查语文学科的关键能力。试题以阅读理解、信息整理、应用写作、语言表达、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六项关键能力为切入点,探索学科关键能力的考试方式。

2.1测试阅读理解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

2020年高考语文试题在阅读理解和信息整理能力方面注重对读什么和怎么读的指导。比如《中国》第一卷文学文本的阅读,材料摘自海明威的短篇小说《越野滑雪》。通过对滑雪的精彩描述和主人公微妙的心理描述,引导学生突破传统的阅读惯性,与作品交谈,产生情感共鸣。再比如《国内》第一卷的实用文本阅读,侧重于新的基础设施,引导学生从多个文本中获取该政策的背景、基本内涵、发展前景、国际响应等相关信息,加强对信息整理能力的考查。

2.2测试语言表达和应用写作能力

2020年高考语文试题通过精心设计情境来测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应用写作能力。在语言应用模块中,通过考查句子补充、段落压缩、语言疾病辨析、成语和标点符号的使用等突出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查。比如新高考卷一第二十题要求学生分析不同语言形式的表达效果,引导学生从语言环境、文体、逻辑重点等方面进行思考;浙江卷第六题给出两组宣传抗疫的图片。要求学生为图片拟好标题,并对图片的创意进行简要评价,以检验学生语言表达的概括能力和准确性。应用写作能力考试包括往年常见的应用文体,如为参加历史人物主题班会写演讲稿,为与世界携手共创未来写演讲稿,为高一新生写信,写应用写作新形式。比如新高考,要求学生写一个主持人带你更近(填地名)作为《中华地名》节目主持人。

词。

  2.3 考查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

批判性思维属于高阶思维能力,要求学生在面对各种复杂问题时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审慎思考、分析推理。辩证思维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在思维领域的鲜活表征,要求学生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

2020年高考语文试题加强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的考查。如:全国Ⅲ卷作文如何为自己画好像,通过设置充分的思辨空间,引导学生首先理解材料所述内容的逻辑关系,其次运用辩证思维提炼其中的辩证关系,最后促使学生批判性地探究画好像中好的标准何在,试题使学生体会到理论思辨与现实实践的辩证统一;上海卷作文以转折作为论题,引导学生关注转折,思考人在转折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以此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全国Ⅱ卷第15题,要求学生回答王安石《读史》诗所阐述的道理,引导学生保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从。

  3 守正创新,确保改革稳步推进

2020年新高考语文命题以高考评价体系为支撑,通过精心选择材料、设计题型、完善试卷结构,加强教考衔接,将高中课程标准要求和语文命题紧密结合,促进高中育人方式改革落地。

3.1 加强教考衔接,助力新时代育人方式改革

2020年新高考语文命题增强试题与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协同性,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及课程标准等文件精神,助力新时代育人方式改革。试题在材料选取、设答方式、作答要求等方面,与高中语文教学高度契合,试题情境注意联系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考查学生的必备知识和语言表达、应用写作等关键能力,达到以考促学的目的。如:新高考Ⅱ卷作文题,设计写一篇主持词的语文实践活动,直接对接2017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当代文化参与学习任务群;各卷的语言文字运用题对接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学习任务群,引导学生观察具体的语言现象,从中发现问题并体会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

  3.2 坚定改革步伐,推动新高考平稳落地

教育部考试中心首次命制的新高考语文Ⅰ卷、Ⅱ卷,坚持高考内容改革的正确方向,努力体现高考综合改革精神,既考虑高考综合改革省份使用老教材参加新高考的实际,又对标新高考适应性测试的试卷结构,保证新老高考平稳对接,助力新高考平稳落地。首先,试卷的结构布局更为均衡,将论述类、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调整为现代文阅读Ⅰ(信息类阅读)和现代文阅读Ⅱ(文学类阅读),既涵盖了中学教学的阅读类型范式,又与现实生活中的阅读对象、阅读方式对接,增强了阅读对象的丰富性,便于设计更为灵活的问题情境。其次,增加设置主观题,现代文阅读Ⅰ模块、文言文阅读模块、语言文字运用模块均设置问答题,分别考查论证能力、文意理解、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些以主观题形式呈现的新题型可以考查学生的思维过程,能更好地体现语文学科关键能力的考查。

4 稳字当头,坚定学生作答信心

2020年高考语文命题坚持情理之中、意料之内的原则,保持试卷结构稳定、难度稳定,使学生能够以平静而积极的心态作答;坚持公平原则,把考查重点放在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上,确保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高考平稳进行。

  4.1 稳预期,符合学生对试题的期待

试卷结构稳定。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I、II、III卷结构与2019年一致,试题模块依次为论述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运用、写作。新高考I卷、Ⅱ卷试卷结构与新高考适应性测试一致,试题模块依次为现代文阅读I、现代文阅读Ⅱ、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运用、写作。

考查内容与教学内容相符。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I、Ⅱ、III卷的考查内容依据2003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新高考Ⅰ、Ⅱ卷考查内容遵照《普通高中2017级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适用于北京、海南、山东、天津)的要求。以名篇名句默写试题为例,全国I卷考查的诗句出自《离骚》《琵琶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全国II卷考查的诗句出自《荀子&;劝学》《醉翁亭记》《赤壁赋》,全国III卷出自《论语&;述而》《观刈麦》《阿房宫赋》,均为2003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背诵篇目;新高考I卷考查的诗句出自《论语&;先进》《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新高考II卷考查的诗句出自《诗经&;秦风&;无衣》《登岳阳楼》《六国论》,均为《普通高中2017级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推荐的背诵篇目。

  4.2 稳难度,利于学生正常发挥

2020年高考语文试题从素材选取、试题设计等方面综合把控难度,使其与学生总体作答能力水平相当,让学生发挥出应有水平。

精选学生熟悉的材料。一是在选取试题材料时,将所涉内容是否在学生熟悉的范围、学生生活中能否接触到作为重要的衡量标准。以论述类文本为例:全国I卷的材料主题是孝的内涵形成及历史演变,材料中提到的家庭伦理问题与每一位学生都息息相关;全国III卷的材料对《古文观止》备受读者欢迎的原因进行分析,《古文观止》为广大学生所熟悉,其中有多篇选文是初高中教材必修篇目。二是不回避热点话题。以写作试题为例,疫情防控、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都是学生备考过程中关注的热点,这些内容都被纳入高考作文题。三是日常生活入题。以语言文字运用试题为例,语料话题分别是有氧运动、噪音、食物消化、电子阅读、风筝等,均取自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题型和考查点保持稳定。全国I、II、III卷题型和考查点与2019年保持一致;新高考I、II卷题型和考查点对标新高考适应性测试,并根据调研反馈进行了合理调整。

  4.3 稳情绪,照顾学生的考场心情

2020年高考语文试题材料选择强调情感中正平和、色彩明快清新,力图让学生感受到亲切友好、乐观积极的情绪。以文学类文本阅读为例:全国I卷的《越野滑雪》讲述的是普通年轻人对运动的热爱、对生活的激情,全国II卷《书匠》刻画的是普通匠人对职业道德的坚守,全国III卷《记忆里的光》探讨的是普通劳动者对信仰的追求,新高考I卷《建水记》呈现的是普通市井生活中的诗意,新高考II卷《大师》表达的是普通家庭日常生活中体现的亲情。这些普通人的工作、生活、情感,对于广大青少年、特别是刚刚和全国人民一起经历了疫情防控的青少年来说,既是亲切的,也是弥足珍贵的。再以古代诗歌阅读为例,所选唐诗或表达对生病朋友美好的祝福,或表达对即将分离的朋友的不舍,所选宋诗探讨读书、学诗、育才的方式方法,均健康向上。

2020年高考语文试题把握时代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依托高考评价体系,对接课程标准,加强关键能力考查,与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同向同行,助力高考综合改革平稳实施。试卷结构稳定,设计友好,总体实现命题高水准、试题高质量的目标要求。

最新高考资讯、高考政策、考前准备、志愿填报、录取分数线等

高考时间线的全部重要节点

尽在高考网微信公众号

热门事件对接高考语文与对接

相关阅读

  • 2019年高考社会热点话题作文素材 最新社会热点作文素材精选
  • 2018黄浦区高三语文一模 2018海淀高三期末
  • 浙江高考满分作文事件 涉事老师停止评卷
  • 数学命题思路 命题思路
  • 2019初一语文期热门事件对接高考语文末试卷及答案 2019~2020六年级期末试卷
  • 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刘芃 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组专家
  • 以为是小罪 其实是重罪 判刑很重的案例
  • 刑事案件是什么意思 知名刑事律师
  • 热门事件对接高考语文
  •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15083.html

    标签: #热门事件对接高考语文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