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浦区有一个钢筋混凝土的盒子,曾经是上海最大的立体车库,成千上万辆公交车的栖息地。已经建了十几年,但是由于城市功能更新,已经停产。怪物就在同济大学隔壁,由设计师和用户决定:拆掉?
中国很多城市都是这样在更新迭代的高速公路上飞行的。即使是“非凡的”建筑也没有见过非凡的生活。当人们反思大规模拆迁建设的代谢强迫症时,文物古迹首当其冲被赦免。然而,只存在了十几年的停车库呢?
公交一汽立体车库没有拆除,而是改造成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办公楼。
停车库的“节奏”
公交一汽停车库位于著名的“同济周边知识经济圈”,是以同济大学为中心的现代设计产业集群,相关企业1600多家,员工约3万人,去年产值超过300亿元。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是客车一汽办公楼的领导和业主。
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开放式办公区有着超乎寻常的深度,上千名设计专业人士进进出出。如果透过繁忙的身影和新建的围墙,可以很容易地恢复公交车站的原貌:一栋长150米、深75米的扁平长方体建筑,柱间纵向跨度15米,三层楼高,每层5-6米的顶棚。除了进出车的两个坡道,几乎没有倾斜或曲线。
公交一汽项目设计师、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曾群表示:“这是一个停车的地方,功能性强,体积简单,线路清晰。”设计师的眼睛也看到了审美特征,“结构很有节奏感”。
关于“节奏”,一汽客车退休员工周洪海脑海里有一幅动态的画面:“几千辆800的车一起停着,进进出出都不挤不吵。为什么?车位清晰清爽,进出路线清晰。凌晨4点开始,车慢慢流,秩序特别好。”立体车库之前,公交公司的停车场在平地上。“车停得乱七八糟,翻了个底朝天。很容易进出。停车场中间有个加油站,避开更烦,效率很低。”。
转型是一个更有吸引力的挑战
周洪海为客车一汽做司机教练30多年。他觉得立体车库“挺漂亮”的,没想到这么快就搬走了。
城市功能调整有几个背景:一方面,上海中心城市逐年扩张,部分公交建筑随之迁出;另一方面,21世纪初,上海高校布局调整,经过一系列置换,原一汽公交车停车库所在地块划归同济大学。建筑设计行业收到了城市化的红利。作为同济大学的王牌,建筑设计相关专业越来越强,溢出校门。设计师和企业家围绕学校在赤峰路、四平路、郭康路、密云路等地设立村落,形成了围绕同济大学的知识经济圈雏形。从校园搬到公交一汽办公楼的建筑设计研究院是“知识溢出”的主力军。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后,设计团队决定对停车库进行改造。就单位成本而言,拆除重建比重建更具成本效益,但从节能环保、创意设计和保护旧建筑的角度来看,重建是一个更具吸引力的挑战。
重建一座建筑意味着重写这座城市的故事。一个装机器的箱子现在用来“装”人。
“原来的建筑很厚,很大,很模糊。我们想要的办公空间应该是通风和高度开放的。比如底层不应该是死板的大堂和前台,应该改成开放的公共空间。”曾群介绍t
绿色建筑战略将旧建筑的简单性转化为新空间的性质。建筑采用自然采光、自然通风、建筑遮阳、立体绿化、雨水收集等节能方式;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在屋顶和立面安装6000多平方米的太阳能电池板,可以是水平的,也可以是垂直的,最大限度地保持与原建筑形式的统一。这样就是“通过空间创造和现代科技实现自然与科技的对话”。
不要扔东西太快
公交一汽停车库有三层,但设计师为了扩大空间容量,在上面加了两层。新建筑采用轻钢结构和更现代的金属材料,如悬挂在混凝土建筑上。
周洪海住在四平小区,家离同济很近。现在他看停车库,楼还是那栋楼,蹲在教学楼和商业楼中间,既特别又亲切。对于建筑中的人来说,一些特殊的结构会唤起他们对建筑“过去生活”的记忆或想象,比如北面预留的车库坡道,可以盘旋而上到达四层停车库,立面的攀爬和绿化以及屋顶的灌木丛就是沿途的风景。
“公交一汽立体车库建的时间不长,质量也很好,但是放在高校边缘不符合城市地区的功能定位。刚刚好,建筑本身具备改造条件。”于是,设计师选择了另一种“翻身”的方法。
曾群说,这几十年来,中国的城市建设走得太快,造了很多短命的“老建筑”,扔东西太快。“旧城改造以前是大拆大建,后来注重再利用和局部改造。现在和将来,都趋向于针灸式的,逐渐更新的,速度较慢,动作较小。”
建筑设计专业的发展也将进入另一个节奏。
相关阅读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标签: #办公楼设计最新研究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