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面试热点】网络热词
[背景链接]
“‘给力’,真厉害,居然上了人民日报的头条!”10日,网友们在微博上热烈讨论这个看似不可思议的“新闻”。
10号发布的《人民日报》头条是《江苏给力“文化强省”》。摘要:介绍了江苏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华丽转型,并通过介绍总结出三条经验:改革攻坚、政策创新激发活力、财富释放能力。“给力”用在标题上很贴切,也很当代。
这样一个“新潮”的标题被细心的网友发现,并与截图一起发布在微博上,引起了强烈的人群,网友们纷纷高喊“标题真棒”。
从虚拟世界到现实生活,网络热词已经成为一种引人注目的社会现象和文化存在,其影响力越来越难以忽视。你能谈谈你对此的看法吗?
[回答框架]
视角一:为什么网络热词这么“火”
为什么网上热词会火?最根本的原因是当今社会的发展进步:一是人的物质需求基本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和保障,然后开始注重精神追求、刺激和满足;二是人民思想空前解放,社会风气宽松自由;第三,互联网时代提供的巨大便利。
网络热词是人们社会意识和心理的直接反映。从个人角度来说,最重要的是注重人民的关心、参与和监督意识。在现代社会,人们的角色定位越来越理性和合理,对各种社会现象和某些事件的关心和参与意识空前增强;而人们的关注和参与更多的集中在那些对社会公正和公平有害的方面,有非常明显的褒贬倾向,体现出强烈的批判意识。
观点二:网络热词只能引导,不应该屏蔽
一个网络热词的出现和流行并不是没有原因的,它的背后一定有一定的主观目的,就像网民用3Q表达“谢谢”的目的是省时省力一样。而更多的网络热词是在特定的网络环境和时事背景下产生的,不断更新和出现,这就决定了网络热词无法被完全屏蔽。换句话说,即使国家有关部门用技术手段屏蔽了一些网络热词,更多更新的网络热词也会立刻传遍网络。你能完全挡住他们吗?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既然被称为“网络热词”,那就肯定会有热度消退,逐渐变冷的时候。很多网络热词的出现,都是针对一些新闻事件。当新闻事件获得的关注度越来越低,热度越来越低的时候,新闻事件所孕育的网络热词就由热变冷,最后消失,比如曾经流行的“躲猫猫”。如果有关部门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就会直接投入人力物力做一些屏蔽。岂不是浪费,多余?
至于网络热词对青少年的影响,应该说是客观存在的。但是要解决这个问题,只能通过积极引导,而不是屏蔽网络上的热词。其实说到底,大部分网络热词并没有一些人想象的那么可怕,不管是“尴尬”还是“尴尬”,本身并不可恶,也不是意义上的猥琐或者偷盗。我们为什么要像老虎一样害怕他们?如果只担心青少年误用这些词,那么在日常的教学学习生活中就要注意纠正。
网络热词是一种网络生态,是网络社会多样性和丰富性的体现。如果这个也屏蔽了,那么它也屏蔽了。难道你不担心把“丰富的产品”和迷人的网络变成沙漠般的荒地吗?
相关阅读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标签: #热门事件产生的网络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