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网络热词的冷思考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院长张志安在网上拥有15万粉丝。他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网络热词包含了网民对当前社会形势的思考。比如去年红起来的土豪,就在开那些有钱却缺乏文化素质的人的玩笑。这样的思考可以带来大众的讨论。但是网络传播本身就有娱乐性的倾向,所以这个讨论很可能停留在很肤浅的阶段,很难形成议题。热词转瞬即逝的本质加剧了这种趋势。
其实人对社会的记忆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会对处理时事产生影响。吴京说,当注意力不再集中在话题本身时,话语中包含的社会矛盾和社会情绪就没有得到认真考虑。没有承载社会记忆,就不可能统一社会认同。话题的讨论和关注不够深入,达不到公开讨论的标准就消失了。
在钱兵的研究中,传统媒体和网络社区紧密共存:每1000条新闻报道或宣传,热词周期平均可延长两天。而且媒体报道对负面热词衰落的影响尤为明显。每10篇报道可以延长热词周期2.3天,但当报道数量达到1000篇以上时,对于延长负面热词的衰退期作用不大。
一段时间以来,传统媒体的声音不绝于耳,网络就像入侵者一样出现。但在吴京看来,网络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只是对其市场的冲击,并没有创造出超越前者的故事逻辑。互联网越来越像大众媒体。李靖叹了口气。
原本认为网络带来的新传播模式是突破大众传媒的创新模式,即突破专家、精英、资本垄断的文化传播,让草根参与传播故事。吴京说,但是潜力和可能性越来越小。
她解释说,自由表达的权利不是交流的权利。每个人都可以自由表达自己,但这种表达不一定有效。比如在微博上,传达什么就传达什么。但是缺乏优质粉丝,没有人回头关注他们的表情。而韩寒一条逗号微博就能获得上万条转发。传播权与内容分离,获得传播权的人不一定有实质性内容;那些有重要内容的人不一定获得交流的权利。这是很多问题的根源,包括生词。
吴京认为,网络热词的民间生产是被网络放大的,营销商家、媒体组织以及任何有宣传和营销意图的人都可以参与其中,并享受其中的好处。消费者的好奇心在不断提升:不断关注新事物,关注时间越来越短。
在张志安看来,网络热词可以是公共的,也可以是商业的;网络既能容纳商业力量,又能容纳草根声音;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可以有相同的商业逻辑并不矛盾。
相关阅读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标签: #热门事件产生的网络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