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宜
摘要:网络热词作为现代社会的产物,是对社会文化现象最直接的反应。“Bixin”这个词已经从一个固定的一群明星表达对粉丝的爱发展到一个不分人群表达对他人的爱的词。它的产生、传播和语义变化反映了人们心态和社会文化思想的变化。
关键词:网络热词;比心;笔芯;生成原因
网络语言是随着网络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不同于传统平面媒体的新的语言形式。以简单生动的形式,从诞生之日起就受到网民的青睐,发展迅速。网络语言包括拼音或英文字母缩写、有一定含义的数字、生动的网络动画和图片。最开始主要是网虫为了提高网聊效率或者一些特定需求而采用的方式,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特定的语言。
一、“比较心”的流行背景
网络语言中的“比信”一词就是“比信”的意思。顾名思义,它的本意是表达一种善意,用手比划自己的心,用拇指和食指组成一个爱的手势来表达爱和感激。这个动作最早出现在韩国的一个告白视频里,一个女生对路人做了这个手势,然后在韩国娱乐圈流行起来。韩国明星用这个手势表示对粉丝的爱。韩国艺术家黄志业在歌手的舞台上向观众做出了这一举动,因此“比较心”的动作在中国开始流行。
随着这种手势越来越深入到年轻人的日常生活中,一些网友把“比信”放在网络聊天的内容中,逐渐发展成为网络事件的热词。同时他们认为“笔芯”的谐音形式更可爱,更可爱。
二、“比新”的构词方式和句法功能
(一)“比心”词性
“比新”属于动宾结构,有动词词性。例如:
1.擅长比较的权志龙,曾经在古代拍了一张童年比较的照片,一度被粉丝视为手指鼻祖。
2.手动对齐。
(二)“比较心”的句法功能
1.要归因,比如奥运冠军马龙很幸福,一家人比心还甜,比心还幸福。
2.做动词,比如:非常感谢,和你的心比。
3.单独造句,通常在聊天结束时向对方表达你的爱或感激。比如:对比红心!
三、“心比”形成的原因
网络热词“比新”的出现和迅速流行,不仅是对当今社会文化的回应,也是现代社会人际交往形式和内容的重要体现。这个网络新词的出现,已经成为网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显示了现代青少年的标新立异的思想。所以相对于传统词语,它具有接受性强、扩散快的特点。
(一)社会文化观念的转变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它会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而变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经济和物质文化生活的不断改善,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宽,思想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他们开始更注重吸引人的注意力和新奇的事物和词汇。与此同时,随着近年来的改革开放,许多思想文化百花齐放,社会与文化的兼容性越来越高。网络上相对的言论自由给了广大网民创造新词的空间。这些网络词语的使用并不一定要遵守传统的语言规范。它们可以指一种特定的现象,也可以是社会层面的缩写。即使是一些热词也无法登上优雅的舞台,但依然不影响其流行的速度。于是,由手势演变而来的网络热词“比新”应运而生。
(二)表达文字和内心的需要
中国网民普遍以青少年为主要群体,具有思维活跃、敢于创新的特点。他们有很强的捕捉新事物的能力。他们积极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把“交心”这个词放在聊天中,可以表达对周围人的感受,满足言语交流的需要,让聊天更生动有趣,又不失含蓄。而且对使用这个词的群体没有固定的限制,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情感表达的需要。在“碧心”的使用过程中,有网友觉得“笔芯”更暧昧,更能体现其可爱之处,后来在网友中流传开来。一般的使用方法是“给我的偶像续杯”。
(三)网络的快速传播
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之一,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网络热词流行如此广泛的主要原因是网络传播。如果一个新闻或事件被关注,它可能很快就会被发布在主要新闻的头条或微博的热搜上。无论是实名还是匿名,每个公民都有表达自己话语权的权利。如果某些群体认为这个词汇能够满足他们情感表达的需要,那么在日常交流中就很容易像周围其他人一样传播。那么网民本身就成了传播新词汇的载体。这几年各大直播平台如雨后春笋,各大主播在直播中对粉丝做了“比较心”的手势,有时候还会说比较心的话来博取粉丝的喜爱,这也离不开它的迅速传播。
四.结论
网络热词的兴起为现代汉语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它丰富了词汇内容,扩大了被破坏的词汇数量,激活了人们的交流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现实生活和群众的情感需求。但是,其不良影响也很明显。比如最近微博上流传一张图,一个女生让舍友帮忙带东西回来,聊天后加了“笔芯”两个字。室友不知道它隐藏的含义,带回一个盒子作为书写工具的笔芯,引起了热烈的讨论。它带来的词义增加,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现代汉语词汇的规范意义,很容易出现表达不清的情况,要理性对待。
参考文献:
[1]丁聪。“土豪”语义演变探析[J]。钦州学院学报,2014(06)。
[2]吴长兴。引用该论文王志平,王志平,王志平.《现代汉语》(语言研究版),2015(10
).[3]王英.网络流行语现象解析[J].新闻前哨,2009(08).
[4]薄婷.模因论视阈下的网络流行语研究[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4).
[5]方燕勤.新词新语的来源及发展[J].闽江学院学报,2005(06).
相关阅读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标签: #热门事件产生的网络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