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河南省新乡市卫滨区西高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全顺
本报记者左志高朱军平报道
在人杰地灵的中原大地北部,在一片被流淌千载的黄河所深情孕育的土地上,有一位被村民所景仰与称颂的名字——李全顺。这个平凡的名字背后,却有着一个个精彩感人的故事。
在暮春浓郁的气息中记者来到新乡市卫滨区平原乡西高村,感受到一阵阵花的芬芳。随后,记者见到了这位带领百姓致富的明星——李全顺。
《中国产经新闻》:无论是艰苦创业的岁月,还是激情燃烧的年代,无论是搏击改革开放的大潮,还是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您都是人民的代表与楷模。是什么使您不断地挑战着命运,不被传统的“面朝黄土背朝天”思想所局限?
李全顺:一个时代造就一代人,那个年代,一个穷字当头,大家都是在饥饿贫穷和浩劫中渡过的。我出生在农村,和自己的祖辈一样,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劳民伤财地挖河修堤,鬼推磨般地劳动,使我充分读懂了贫穷二字的全部含义。“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当时就一直想着这句话。不断地激励自己,顺境当锻炼,逆境当磨练。
《中国产经新闻》:从话中能感觉到您是个当机立断的人,当时是什么样的机遇,使您该出手时就出手的?
李全顺: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华民族迎来了自己的春天。1984年,农村实行土地承包制,鼓励农民办企业,我认为,机会来了。
《中国产经新闻》:虽然是国家号召,但是当时敢于响应的人却甚少。您会认为这是个机会,证实了您的勇气与魄力。投资有风险,投资这个概念在当时人们心中应该有着更不一般的解释。您是否在投资中遇到麻烦?
李全顺:我当时要办厂子的时候,遇到的阻力大部分来源于资金。为了摆脱贫困,我有的是心劲和力气,有的是热血和激情,可就是没有资金。为了筹到资金,我把能想到的方法都用遍了。当时大家的情况都一样,谁家手头儿也不宽裕,在村里务农的家庭,能糊口就很不错了,有个别家庭有人在市办工厂上班挣工资的,才可能有能借到钱的希望。我就骑着自行车,四处去朋友那借钱,现在想起还会心酸。但是最欣慰的是,筹集来了3万元左右的预备款。
《中国产经新闻》:人常说:万事开头难。资金有了,您是如何书写成功的第一笔的?
李全顺:“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当时创业的范例很少,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当时就想,没路,我就做开路人。建厂子时刚刚入夏,下起雨,就会感觉像乍暖还寒的春天。那时厂子的围墙还没有砌起来,为了节约资金,我就自己来看施工场地。买个三脚铁架,租一块篷布搭上去,就是窝棚了。就这样住了两个月,现在想起来,都会觉得冷得打颤。
我经常对员工讲:“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信誉是企业发展的保证。”人人重质量,各个有分工,坚决不让一个不合格产品出厂。总厂管理人员不脱产,生产厂长、各车间主任、电工,除了本职工作外,全都站在生产第一线。
《中国产经新闻》:思想决定命运。成功的战略会指引企业走向成功。您的管理模式不仅降低了成本,还增强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企业的发展也一定会很平稳地在轨道上运行了。
李全顺:认真对待每个问题,认真地对待每个产品,认真对待每位员工,认真对待每位客户,这是我们的宗旨。我们的产品被中国质量检测协会评为“合格好产品”。消费者对我们也非常认可,订单电话接连不断,提货的客商络绎不绝。我认为:得民心者得天下。当我们的利益与消费者的利益发生冲突时,我们会积极制定出能够取得双赢的方案,甚至有时我们会牺牲自己的利益,来满足消费者。
我们曾先后被中国质量检验协会评为合格单位,被中国质量万里行认证为定点单位,被中国质量万里行认证为定点单位、无投诉单位、先进单位,被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中国质量检验协会联合并列为质量信誉跟踪产品、产品信得过企业。被省质监局评为“质量之星企业”,被新乡市资信评级委员会评为AAA级信用企业。这些是我最值得骄傲的,说明我们得到了认可。
《中国产经新闻》:通过与乡亲们的交流,得知您不仅创造了自己事业的辉煌,还带领村民创造了一个个发家致富的奇迹?可以讲述一下您是如何带领乡亲们奔小康的吗?
李全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了帮助乡亲们搞活庭院经济,走上富裕道路,我给乡亲们提供原料,免费的技术指导,无偿提供车辆为乡亲们到外地拉设备,工商税务也由我承担。如果两年内哪家不想干了,只要设备不是人为损坏,就原价收回。如果村民熟练掌握生产技术以后,不想依靠线材厂的支持和销售渠道,自己单干也可以。我当时希望能在5至10年的时间把西高村建设成为一个高技术的工业村和城市化、花园式的村庄。
《中国产经新闻》:您在1999年为乡亲们打了一口井,应该是一笔不小的数目,您当时是怎么考虑的?
李全顺:当时黄河面临着干枯断流的危险,新乡市自来水费持续攀升,最高时达1.3元,水费交收困难,村民的生活受到了很大影响。如果是电费交不上,乡亲们可以点蜡烛和煤油灯;如果没肉吃,白面可以填饱肚子;可是没有水,乡亲们拿什么做饭,水是生命之源,所以就下定决心要给乡亲们把吃水问题彻底解决了。
《中国产经新闻》:我们了解到,您为西高村修了马路,安装了路灯,架设有线电视线路。过年过节,您都会给乡亲们发年货,为老人发军大衣,电热毯,太空棉被,毛毯等物品。到老人节,您还带领全村老人去旅游。从5月18日开始,您每月的18日都会给全村60岁以上的老人发50元生活费等等。为了公益事业帮贫助困,拥军优属,您现在为止已经向社会赞助了180多万元了。
李全顺:我母亲生我时已经44岁了,我半岁时父亲去世,家里很穷,吃不饱穿不暖,小学五年没上完就上班了,我亲身体会到穷的日子不好过。我现在做得还不够,以后还要继续努力。
《中国产经新闻》:您不仅在新乡市是个被称颂的人民英雄,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也荣获“中华爱国之星”的称号;在人民大会堂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布赫、蒋正华亲手为您颁发了“中国时代百家新闻人物”、“全国建设小康村模范带头人”荣誉证书。面对那么多的荣誉您有什么感想?
李全顺:荣誉已经成为过去,重新开创未来。干事业时,企业是我的天,当村官时,百姓是我的天。我既干了事业又当了村官,那么,企业和百姓是我的双重天!
相关阅读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标签: #新乡市李全顺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