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伟刚写过一篇文章说,其实市场经济就是进化经济学。熊彼特被称为“进化经济学的先驱”,他的工作就是将进化的思想引入经济学。我们可以大胆预测,未来所有领域都将引入进化论。
所以所谓创新,就是生物学上的变异。
要把变异的思想引入创新的实践中,我们要注意两点:
变化速度慢
迭代速度是进化理论在企业中应用的关键因素。
变化的数量
达尔文提出自然选择时,他的反对者说这是错误的,因为我们可以看到,任何物种的变化都不能超出一定的限度。比如在人工选择中,你可以让狗跑得更快,或者让它的鼻子比以前更聪明,但你永远不能把狗变成别的东西。
达尔文说了什么?狗不可能变成另一个物种,因为人工选择变异少。在封闭的人工选择中,那些有限而有效的变异很快就被耗尽了。
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一个主要区别就是有无穷无尽的变异。
所以,如果你想在一个企业中应用进化的思想,第一个前提是你的企业中是否有足够的变异。有足够的创新来源吗?多样性够不够?而这恰恰是最大的挑战。
《创新的窘境》年,麦肯锡建立了一个强大的流程,所以无论什么员工被分配到哪个项目,都可以井井有条地工作。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员工离职,成千上万的工商管理硕士加入,但麦肯锡仍然可以年复一年高质量地完成任务,因为它的流程非常出色。
不过这个过程正好适合不变的工业时代。麦肯锡的这些能力也构成了它的缺陷。其严格的分析和数据驱动的流程帮助其在成熟且相对稳定的市场中创造价值,但麦肯锡在日新月异的科技和互联网领域的客户群却越来越少。
精益创业之父在《哈佛商业评论》中写过一篇叫《创新大公司无法言说的伤》的文章,指出创业公司的目的是找商业模式,而大公司的目的是有效实施商业模式,两者初衷不同。
创业公司的本质是什么?是的,要做到这一点,就要不断尝试,不断犯错。试错就是突变。所以,创新意味着缺乏秩序。
但是大公司的本质是什么呢?(做对的事),重要的是落实。一旦实施,就需要制定KPI和流程。
接下来我说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话:奇怪的是,大公司每增加一个执行流程,就增加一根绳子防止逃脱,这样企业创新就会多死一点。
管理和创新的本质区别可以用我们的图片来解释:
管理在第一条曲线内,创新在两条曲线变化的领域。管理和创新本质上是两个学科,而管理的本质是牛顿机制,创新的本质是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创新就是多样性,用在企业里就是异端,就是新奇非常规的信息。它不是源于确定性,而是源于混沌。所有的变化必须来自一个非一致的状态。
一个稳定的过程是一个负反馈系统,你关心的是平均值。你对平均值以外的数据不感兴趣,所以没有办法生成新的信息。
从还原论到自组织,
坚决不允许公司政策特别复杂
企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不能用原个体的性质和规律来解释。整体将大于部分之和。
多余的部分是怎么凭空产生的?不,这是自组织。
比如我们看蚂蚁,单只蚂蚁的行为很简单,但是由几百万、几百万只蚂蚁组成的蚁群结构相当复杂,有一定的智能。
牛顿的机械论认为世界是由机械组成的。制度变了,动力只能来自制度外。如果没有外力,系统是无法改变的。然而,自组织动力学只是另一个完全不同的想法。
在海里,“成千上万的鱼聚在一起,像一只巨大的野兽一样游泳,它们像一个活生生的整体一样在海浪中行走”。他们没有领导人,他们之间也没有及时的对话。一致性从何而来?专门研究鱼类学校的科学家用不同的颜色给不同的鱼染色,并用不同的信息跟踪它们。原来只有三条规则。
规则一:跟上前面的鱼。规则二:和身边的鱼保持同步。规则三:和其他鱼保持一定距离,不要靠得太近。规则只有三条,整体就像新生活。鱼派可以根据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己,这一点已经很难用还原论从个别鱼来解释了。从无到有,当生命的力量突然出现,这种力量就叫做自组织。
自组织中的个体之间一定有某种信息交流。但这仅仅是原始信息的积累吗?不会吧,一只蚂蚁都傻。这个秘密叫做信息素。在行动过程中,蚂蚁可以释放一些信息素,吸引其他蚂蚁跟踪它们,沿着信息素强的路径行走。这是一种正反馈。
受这个想法的启发,麻省理工学院实验室主任彭特兰研究了人们是否可以以这种方式互动。他发现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比个人更重要。
比如减肥,以前被认为是个人努力的结果,但实际上一个人体重的变化与他和改变了体重的同伴的接触量密切相关。
考试也是如此。你和同龄人的接触对考试成绩的影响几乎和智商一样。你的成绩是你身边六个最亲密的朋友的平均值。
总而言之,自组织动力学的几个关键机制是:
第一,大量个体
第二,互动
第三,简单的规则
第四,群体智能的出现
第五,正反馈
回到人力资源管理,未来很可能会有一场管理革命,不再像以前那样专注于对单个员工的管理,而是建立一个简单的规则来促进员工之间的互动。因此,人力资源将从管理个人转向专注于塑造联系和改变人们的联系方式。
这个原则对我们的现实有什么帮助?例如,张一鸣说:“信息流本身对社会有非常深远的影响,我甚至认为它可能是所有其他效率的基础。”
这就是他创办今日头条的初衷和方法论。他们公司内部有一个效率部门,专门优化信息流。他决心不让公司的政策变得特别复杂。什么时候会有新的想法进来,被全公司知道,甚至成为共识?他用这段时间来衡量公司创新的效率。
摘要
有一个词叫“乌合之众”,我们刚才讲的是“愚人都有智慧”。个体综合整体后可能变得愚蠢或聪明。这取决于你是否很好地掌握了两点:
第一,多样性。一个组织时间长了就会产生“回音室效应”。每个人都有同样的想法。如果你想成为这个领域的大牛,你必须在你的团队中有一些弱关系才能创新。
第二,独立。团队中不同的人必须独立思考。如果你发现很多来自不同背景的独立思考者,这些特立独行者的共识是最好的策略,其回报率是大众共识回报率的300%。
相关阅读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标签: #管理热门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