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导游辱骂游客强行购物消费”的新闻,再次将旅游业推到舆论风口浪尖。虽然相关旅游执法部门已经及时依法查处,但到底是“坏导游”还是“饿导游”?如何治愈旅游的“病”,让自己以后不用担心旅游?记者展开了调查。
"导游又骂游客了。"
“五一”假期,一位游客通过网站爆料“云南女导游不尊重少购物骂游客”的视频在网上广为转发。在视频中,导游直言不讳地抱怨自己团里的游客购物花费太少,甚至使用侮辱性语言攻击游客。导游还指出下一站,游客需要购买黄龙玉、烟嘴、化妆品等。
对此,云南省旅游局3日通报了调查处理结果,并提出吊销导游证,责令涉案旅行社停业整顿,对旅行社负责人处以2万元罚款。
据官方报道,此次事件中,聋哑导游存在“欺骗、胁迫游客消费或者与经营者串通欺骗、胁迫游客消费”的行为,涉案旅行社存在“不向临时聘用的导游支付导游服务费;要求导游垫付或者向导游收取费用等违法行为。
其实惩罚导游的决定并不陌生。据说,“导游又嫉妒游客了;汉语中的“你”字多少戳到了旅游业的痛处。
近年来,很多地方的旅游乱象暴露无遗。一个黑人导游把游客带到居庸关,称之为八达岭;游客因为没有进入自费景点而被“砸”;导游和游客互相打架;另外,强制购物消费,不合理低价群体,虚假宣传欺骗消费者等。到处都是。这不禁让人反思为什么在旅游业飞速发展的同时,服务水平却没有提高。
“不合理低价”是核心问题
游客们都很困扰,导游也觉得很委屈。“合同是和一个低价旅游购物团签订的。根据合同,需要进入几家商场。”
陈野承认,对于这样一个低成本群体,游客只有在购物上花更多的钱,才能获得带团的报酬。“如果团费支付够了,旅行社也会给导游应得的奖励。(然后)怎么玩,怎么会这样?”“不合理低价”是此次事件的核心问题。国家旅游局监管司负责人指出,低于成本价销售产品,难免会造成服务质量难以保证。在低价经营的恶性循环中,游客陷入低价团费和高价购物的陷阱,导游带领旅游团压力大,没有服务意识。
专家指出,当前的旅游竞争可以用“惨烈”二字来形容,“邪恶”的导游是旅游市场非正常竞争的产物,本质上是“饥渴”的导游。不规范的劳动关系和缺乏薪酬制度保障,使得导游的职责本末倒置。“目前,旅行社和导游之间的劳资关系不规范。大多数导游不仅不享受固定工资,甚至在带团前还要交钱。如果他们没有拿走团体,就必须自己掏钱。”做了多年导游的朱女士说,这种经营模式只能让很多导游成为“导购员”,用心引导游客购物或花钱,争取“返利”。
相关阅读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标签: #热门导游强迫购物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