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介绍,此次普查以《中国戏曲志》 《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为基本参考,以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的《中国戏曲剧种认定标准》为鉴别剧种的依据,以国家统计局的《全国文化文物统计报表制度》为统计依据,设计并形成普查数据表。截至2017年6月30日,全国人口普查基础数据复核完成,所有数据正式入库。
据悉,未来文化部将结合普查基础数据,加强人员培训和观众培训,夯实戏曲发展基础;不定期组织中国地方戏曲调查,以便及时掌握中国地方戏曲情况,实现文化行政部门对地方戏曲文化资源的动态科学管理,更好地促进戏曲艺术的繁荣发展。
(文薇:于俊杰;Tutu网络)
详细解释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国办发〔2015〕52号)要求,2015年7月至2017年6月,文化部组织了全国地方戏曲普查。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普查数据已经全部入库,普查前期工作已经完成。2017年12月26日,文化部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发布普查结果。
为了科学开展普查工作,文化部专门成立了全国地方戏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党组书记、文化部部长罗树刚同志任组长,党组成员、副部长董伟同志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文秘组(设在文化部艺术司),福建艺术学院设立了全国地方戏普查工作办公室,负责普查工作的日常组织和具体协调。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化广播电视局成立了省级普查领导小组。
本次普查以《中国戏曲志》 《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为基本参照,以中国美术学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公布的《中国戏曲剧种认定标准》为剧种认定依据,以国家统计局的《全国文化文物统计报表制度》(知〔2011〕102号)为报告统计依据,制定普查的剧种、分类、数据、图片、统计等标准。获得国家统计局备案号(办函[2015]365号),整套表由《戏曲剧种数据表》 《演出团体数据表》 《人才情况数据表》等13个子表组成。在此基础上,还编制了填表说明,发布了普查样本(福建省)。国家人口普查办公室还制定了普查工作程序和标准,开发建设了全国地方戏普查信息平台,用于普查基础数据的输入、提交、审核、管理、查询和检索等。此外,成立了由58名戏剧研究和数据统计专家组成的全国地方戏曲普查专家咨询委员会,为普查提供全面的专业指导。
截至2017年6月30日,全国普查基础数据复核完成,所有数据正式入库。全国地方戏剧普查平台共收录表格和图片。
据悉,今后文化部将结合普查基础数据,加强人才培养和观众培养,夯实戏曲发展基础,推出贴近时代的优秀剧目,向人民群众推介戏曲,服务群众,激活戏曲艺术在创意转型和创新发展中的活力。它不定期组织全国性的地方戏普查。通过普查,可以全面、及时掌握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情况,实现文化行政部门对地方戏曲文化资源的动态、科学管理,更好地推广戏曲
普查工作和结果的核心摘要
一、人口普查标准时间
全国统一普查标准时间为2015年8月31日。文化部公布的普查结果,尤其是相关数据,反映了这一日期之前中国地方戏曲的情况。2015年8月31日至今,文化部已表示将继续关注并及时跟进。
第二
中国美术学院在参考中国戏曲剧种鉴定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多次邀请各方专家对《中国戏曲剧种认定标准》进行讨论修改,作为本次普查鉴定剧种的依据,主要包括:
1.它的主要特点是“歌舞表演故事”;
2.舞台语言采用民族、地方方言或地方普通话;
3.在声乐和伴奏形式上具有鲜明的民族或地域特色;
4.在演出中担任分支机构或形成角色类型,有相对成熟的演出形式和技术规范;
5.服装、外貌、道具都有历史的规定;
6.创作并表演了一定数量的剧目;
7.有当地专业或业余演出团体和演职人员,有相对稳定的传承机制,在本地区有广泛的影响力;
8.戏剧名称在某一地区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社会上有特定的文化认同。
动词(verb的缩写)普查结果的基础数据
(a)戏剧数量
据普查统计,全国剧种348种,其中48种剧种分布在两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00种剧种仅分布在一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北京8部,天津5部,河北36部,山西38部,内蒙古14部,辽宁6部,吉林8部,黑龙江5部,上海9部,江苏20部,浙江16部,安徽31部,福建23部,江西26部,山东28部,河南25部
西藏6个、陕西26个、甘肃13个、青海7个、宁夏7个、新疆6个、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个。(二)剧种所属剧团情况
全国参加本次普查的戏曲演出团体共有个,其中国办团体1524个、民营团体(含民间班社)8754个。目前,共241个剧种拥有国办团体,其中120个剧种仅有1个国办团体;共107个剧种无国办团体,仅有民营团体或民间班社,其中70个剧种仅有民间班社。
(三)剧种增减情况
1.《中国戏曲志》未收入,但增补至本次普查名录的剧种有17个,分四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曾经流行,后一度衰微,现重新恢复的剧种有1个:蛤蟆嗡。
第二种类型:因地域及声腔音乐形态的差异,从原有剧种中分立而出,作为独立剧种的有4个:怀安软秧歌、弦子腔、沙东落子、扽腔。
第三种类型:在编撰《中国戏曲志》时未曾发现或被遗漏的剧种有8个:武安傩戏、鹧鸪戏、啀戏、仫佬剧、果洛马背藏戏、玉树格萨尔藏戏、巴贡戏、夏尔巴玛尼戏。
第四种类型:经由曲艺发展衍变而成或由多个小戏融合发展而成的剧种有4个:郧剧、漫瀚剧、紫阳民歌剧、高跷竹马戏。
2.曾收入《中国戏曲志》,但未收入本次普查名录的剧种有60个,分三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编纂《中国戏曲志》前便已消亡,却被收入戏曲志的剧种有19个,分别为:淮红戏、丁丁腔、天津曲艺剧、文明戏、南方歌剧、山东乱弹、朱春、清戏、昆弋、满族八角鼓戏、京腔、陕西赛戏、西府秦腔、闽南四平戏、队戏、芮城拉呼戏、雁北弦子腔、万荣清戏、翼城目连戏。这些剧种在修志时早已消亡数十年不等,仅为说明或描述该省戏曲发展历史,得以在志书中记录或开设条目。
第二种类型:无任何演出团体,无艺人或有个别艺人,且无传承、无演出活动的剧种有24个,分别为:高淳阳腔目连戏、小落子、碰板调、二呼噜、南词调、渔家乐、维吾尔剧、吉安戏、瑞河戏、抚河戏、景德镇采茶戏、临高人偶戏、贵州梆子、固原曲子、隆德曲子、中卫秧歌、盐池曲子、银川曲子、安徽端公戏、四川土戏、翼城秧歌、平陆花鼓戏、夏县弦儿戏、夏县蛤蟆嗡。
第三种类型:无任何演出团体,仅存数名艺人,有传承、偶有演出活动,未完全消亡的剧种有17个,分别为:湖调、瑞河采茶戏、贵儿戏、粤西白戏、海陆丰竹马戏、罗子戏、松阳高腔、醒感戏、诸暨乱弹、浙江目连戏、浙江傩戏、词明戏、泽州秧歌、介休干调秧歌、黄骅渔鼓戏、西路评剧、凌源影调戏。
六、专家咨询委员会
普查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由戏曲史、剧种史、当代戏曲、戏曲音乐、戏曲院团、统计学等多方面的著名专家组成,共58位。在普查工作筹备、数据平台建设、剧种论证、数据审核、数据统计等不同阶段,专家均发挥了重要作用。在58位专家中,有30位,即超过50%的专家曾经参加过《中国戏曲志》《中国戏曲音乐集成》的编撰工作,他们多年积累的丰富学养和经验为本次普查工作提供了学术保障。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的专家团队为普查工作提供了重要智力支撑。
(文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图丨网络)
更多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成果专题新闻发布会内容,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看发布会实录全文。
相关阅读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标签: #戏曲艺术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