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从中国戏曲学院毕业的安徽惠晶剧院青年演员尹航在一线演出,一则新闻引起了周围所有人的注意。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戏曲艺术最新动态中国戏曲学院师生的回信中,对戏曲人民寄予厚望,指明了戏曲艺术的发展方向。尹航说:“习近平总书记对戏曲艺术的关心和热爱,极大地鼓舞和激励了我们戏曲人民。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唱好、继承好、发展好,肩负起戏曲人的神圣使命。”
近日,尹航正在江苏昆山参加2020年百戏(昆山)盛典。10月11日晚,由文化旅游部、江苏省人民政府主办,文化旅游部艺术司、江苏省文化旅游厅、昆山市人民政府承办的2020歌剧百戏(昆山)节。在42天的演出期间,将有来自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港澳台的116种歌剧类型,以及木偶戏和皮影戏,将汇集22部主要戏剧、20套折叠歌剧和1部歌剧。
尹航说,住在昆山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丰富的戏曲氛围,也可以真正感受到传统戏曲艺术的“活”和生机勃勃。
党组成员、文化旅游部副部长李群表示,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国戏曲艺术的继承和发展。2018年以来,百剧节连续举办三年,成为全国戏剧展示风采、交流沟通、共同成长的重要平台。它使348种戏剧类型与木偶戏和皮影戏实现了“团圆”,这是中国戏剧艺术界的一件大事。
不同的戏曲相互借鉴,使中国戏曲艺术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歌剧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任何在现场欣赏过著名歌剧艺术家精彩表演的人都会被歌剧艺术的魅力所折服。
百喜节期间,中国戏曲梅花奖获得者李春华主演了湖北古画戏曲传统经典剧目《站花墙》。“风吹柳尽行”,她的歌声委婉、悠扬、回味无穷,激起阵阵掌声和好掌声。李春华的戏很重,其中《探监》出来唱了20多分钟。
大多数观众不知道,今年是李春华舞台美术生涯50周年。从15岁进入湖北古画剧团开始,她做了一辈子小三,做了一辈子“小姐”,但她从未停止对艺术的追求和探索,对每一部剧都是敬畏的,每一个角色都是精心塑造的。
戏曲人的不懈努力,就是让戏曲有观众,有场景,有人气,有知音。
越剧《三打白骨精》,湘剧《拜月记》,豫剧《程婴救孤》,徽剧《徽班》……歌剧人带着自己的经典剧目,从天南海北去了昆山3354,这里不仅是昆曲的“故乡”,也是歌剧人心目中的“圣地”。他们争相彩排,制作戏服,甚至剧团提前派人到昆山看演出舞台——,为的就是在这一刻在这个舞台上展现出最好的自己。
“在昆山,在周庄,两个虔诚敬畏的精神对话带来了感动。他们是那么自然简单,没有一丝做作,他们的表演震撼了观众。开灯的那一刻,观众起立,雷鸣般的掌声持续了很久。我站在侧屏上,深吸了一口气,第一次哽咽。这是演员们第一次走出大山登上国家舞台。这是这两个月来和他们一起排练的场景,昆山人尊重西藏的文化艺术和他们的意图。互动反馈。”10月19日晚,青藏高原上,绿皮火车在夜色中行驶,西藏自治区藏戏团团长索朗曲珍借助微信朋友圈发声。
昆山来回的48小时绿皮火车之旅,没有根松林的曲震那么累人。在她的脑海里,就像电影一样,闪现着藏戏在百戏上演的场景
包括门巴戏在内的四大剧种濒临灭绝,分布在西藏最偏远的四个山区。除了藏历新年和丰收节彩排两三天,演员平时不彩排。索朗曲真和藏戏团另一位导演8月31日下乡指导,9月底才返回拉萨。
在西藏,一部完整的藏戏往往以雪山为背景,以草原为舞台,持续三四天,甚至七八天。演员和观众一起吃饭,生活和表演融为一体。百戏节的表演是藏戏第一次将原本的表演形式带到舞台上,第一次与现代框架舞台对话,但他们的唱腔和人物表演却保持了原汁原味。
除了来自西藏的蒙巴戏、巴贡戏、舍巴马尼戏外,青海果洛马背藏戏、玉树格萨尔藏戏等濒危剧种也先后登上了百戏节的舞台。
中国戏曲是一个大家庭。以前这个大家庭的成员缺乏足够的沟通,甚至有些隔阂。借助百剧节这个平台,可以浓缩348部戏曲,使中国戏曲艺术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举办百戏节我很激动。我学戏剧学了一辈子,最多看过七八十部,占348部的四分之一。太小了,也体现了我们中国戏曲的博大精深。”81岁的中国美术学院研究员薛说,百剧节的规模超过了任何一个戏剧艺术节和演出,特别是来自西藏、新疆、云南、贵州、广西、内蒙古、甘肃等地的戏曲人士积极参与,许多优秀的表演艺术家和青年才俊纷纷到来,实现了各大剧种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学习。
百剧节的舞台为年轻人提供了和前辈们在同一个舞台上表演和学习的机会。李春华的徒弟谢婷婷饰演少女春香,在这部剧中展现了采花穿衣的绝技,赢得了观众阵阵掌声。在2019百剧节演出的北麓梆子《搬窑》,三个演员分三段扮演同样的角色。“目的是展示我们剧的天赋传承,同时也希望在‘大场面’上给演员更多的锻炼机会。”山西省大同市北路梆子学习中心负责人说。
山东省戏剧家协会主席陈鹏是“百人戏剧节”的“铁杆观众”。他觉得戏剧表演大大增强了戏剧意识。“在这个舞台上,它很有特色,表现出差异,散发出独特的光彩,来自
而获得独特的存在感和价值感。通过三年展演,各剧种将在未来发展中更加注重自身特色,中国戏曲将进一步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司长明文军告诉记者,百戏盛典举办三年来,348个剧种在舞台上“立”起来了。通过这样的集中展示,得以集中掌握第一手活态的、生动的素材和资料,为传承延续戏曲发展奠定了基础。活动的举办,改变了社会对传统戏曲艺术的认知,使得各级政府部门进一步加大了对当地戏曲艺术的关注和投入力度,让中华传统戏曲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风采。
以传统为本,以创新为要,让戏曲赢得现代观众
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留住了人才,赢得了人才,戏曲艺术才有未来。
人才的成长,需要契机,需要平台。戏曲百戏盛典三年展演,让上万名戏曲人得以相聚昆山,切磋技艺,交流学习,一起思考,一起悟道。
来到百戏盛典这个舞台,濒危剧种传承人开始思考如何“转型”。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结县陈塘镇夏尔巴玛尼戏传承人云登罗布告诉记者,此次参演戏曲盛典开了眼界,感觉思路豁然开朗,“大戏气势磅礴,折子戏短小精悍,各有优势。回去后,除了传统的大戏要保留,也会尝试折子戏的编排方式,做一些不同的版本,适应现代人的生活节奏”。云登罗布表示,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登上像百戏盛典这样的全国性舞台,展示古老藏戏的魅力。
原文化部副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原院长王文章认为,就戏曲院团本身的发展来说,人才和剧目建设是永恒的基础。此次前来参加展演的老一辈艺术家纷纷表示,正在带徒弟、传承经典剧目上下功夫。
李春华为她的十几个徒弟量身规划了不同的戏。谢婷婷悟戏有灵性,个子娇小玲珑,适合演小花旦,李春华专门给她排练《秦雪梅吊孝》等,主攻唱的戏,希望她既能演小花旦,又能演闺门旦。“得让她们的戏路子变宽一点,舞台生命力更强一点。”李春华说。
10月22日,山西蒲剧传习中心主任、首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郭泽民带领众多年轻演员提前几天来到昆山,观摩了几场兄弟院团的演出。他跟年轻演员仔细分析,南方戏曲在文戏方面表现得细腻、到位,而北方戏曲粗犷豪放、刚劲有力,今后在细节上可以借鉴南方戏曲的表现形式。
戏曲艺术不是用来束之高阁的,要“活”在现代的时空当中。
“时间不等人,戏曲接力传承责任重大。”郭泽民说,戏曲要有意识地培养年轻观众,传统戏也要与时俱进,尤其在时间上不能拖沓到整场四五个小时,需要在原先的基础上整理加工,保留精华,去掉糟粕,这样传统戏才能赢得现代观众的喜爱。而现代戏要想演十年、二十年经久不衰,还得善于结合古装戏的经典元素,如果结合不好,两张皮,且故事情节单调,演员表演技巧不够,就无法像古装戏那样,一个戏演十几年甚至上百年。
年轻演员也对戏曲艺术传承和创新的有机联系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通过观看别的剧种老艺术家的精湛表演和现场观众的热烈回应,尹航更加坚定了一个想法:戏曲没有创新,观众会看腻,但是创新创造的同时,不能忘记戏曲的根本。
“如果年轻演员没有深厚的传统老戏功底,就没有办法驾驭新编剧目。因此,戏曲人还是要走戏曲人自己的路,通过戏曲的身段、唱念、做打来表现戏曲人物的性格,传承戏曲艺术的精华。”尹航说。
坚持活态传承,让传统戏曲与日常生活相互融合
秋日的夜晚,昆山最热闹的场所是剧院。10月24日晚,昆山当代昆剧院梁辰鱼剧场正上演安徽皖南目连戏等五台折子戏,10公里开外的阳澄湖畔巴城镇,重阳曲会开幕式暨昆曲《浣纱记》首演在这里举行。昆曲雅韵绕梁,百戏诸腔同台,构成了昆山这座城市独一无二的人文气质。
“三年戏曲百戏盛典,我看了很多戏,见了很多戏曲人,保护戏曲的感觉更加迫切。”昆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许玉连告诉记者。
昆山为百戏盛典的每台演出全程录像,并为剧种非遗传承人整理了口述史。拥有这些珍贵的资料,昆山将成为中国戏曲研究的一个宝库。同时,昆山正在筹建中国戏剧博物馆。每个前来演出的剧团,都向戏剧博物馆捐赠几件与剧种有关的代表性物品。建成后,348个剧种都能展示出各自的风采,力争让戏曲艺术“看得见、摸得着”。
“保护戏曲,对昆山来说,首先是要尽最大努力保护好昆曲。”许玉连表示。600年前,昆曲从昆山流传开来,成为“百戏之祖”。如今,昆曲的故乡有责任做好昆曲的传承保护和创新工作。
昆山成立了第八个昆曲专业院团,取名为昆山当代昆剧院。成立五年来,剧团完善和创新体制机制,加强人才引进和培育,年轻人在这里有平台、有舞台。进团三年多的青年演员王婕妤,除了传承折子戏,还担任原创大戏《顾炎武》《梧桐雨》的主演。
每周六上午,王婕妤都会来到位于绰墩遗址的昆曲学社,手把手教授小学生学习昆曲。十多位女孩子跟着王婕妤学了一年,已经能够熟练地表演《牡丹亭游园》。其中一位5岁的小朋友,是王婕妤破例收下的年龄最小的“学徒”。只见她声情并茂地念白:“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活脱脱是一个“小杜丽娘”。
在日常生活中让人们不经意间领略传统文化的非凡魅力,是戏曲艺术“活”起来的一个关键。
“就全国范围来讲,专业培养昆曲人才有难度。新的五年,我们正在构思成立昆曲研究院,筹建昆剧学校。我们自己有‘小昆班’,三十多年从未间断,培养出了三千多棵‘好苗子’。百戏盛典促使我们更加注重夯实戏曲人才的基石,通过专业训练,相信会有一批专业人才脱颖而出,同时这也是在孕育广泛的戏曲粉丝群。”昆山文广旅局局长苏培兰说。
昆山的经济实力十几年来位列全国百强县市首位,城市建设者来自五湖四海,是一座人口“倒挂”的移民城市。文化认同感对这座城市的居民来说十分重要。百戏盛典就像是一声号角,让昆山人为了这座城市的更加美好而集结在一起。
陈月红是“新昆山人”。百戏盛典活动期间,她作为志愿者,负责对接折子戏演员和剧团,协调音响效果,工作时间为每天早九点到晚九点。然而,她并不觉得辛苦。“我妈妈是一位吕剧演员,看着百戏盛典舞台上的演员,我感到十分亲切。”陈月红说。
2004年来到昆山,陈月红在工作之余渐渐迷上了昆曲,成为一位资深的昆曲票友,如今经常应邀在昆山各地进行昆曲表演。“百戏盛典让昆山对文化建设更加重视,周周演、村村演,老百姓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陈月红告诉记者,“这是一座符合我想象的城市,宜业也宜居。我在昆山买了房子,肯定是在这里扎根了。”
戏曲百戏盛典赋予昆山这座城市浓厚的文化氛围和人文情怀。许多“新昆山人”在观戏过程中找到了昆山与家乡的连接点,情感的纽带捆绑得更紧了。这座城市和生活其中的市民都在悄然发生改变。其外在是一场持续了三年的戏曲人“大联欢”,内里则是一座城市对传统文化的礼遇和包容、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我们将用好百戏盛典留下的宝贵资源,充分挖掘中华戏曲艺术的深厚内涵,全面激活中华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让昆山真正成为‘戏曲人之家’,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许玉连说。(记者苏雁)
新时代新经济新发展 新时代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一个新时代,这意味着在现代遭受了巨大苦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立、富裕到强大的大跃进”,全国人民欢欣鼓舞。我们强烈认为,Xi总书记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战略,正在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化。我们也深切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中国戏曲的发展提供了最大的机遇。
一个
中国戏曲艺术吸取了源远流长的中国审美精神的养料,渗透了中国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承载了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精神追求,构建了中国人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创造了大众喜闻乐见的民族艺术形式。步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如何创新和发展戏曲艺术,是践行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戏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时代命题。
站在时代的制高点,实现“二百年”的宏伟目标,我们期待“二百年”之后会有什么变化?中国传统戏曲会有怎样的发展?我们期望到那时,歌剧剧目的创作将更加丰富多彩,歌剧创作的手段将更加舒适,歌剧的艺术表现形式将与现代生活的内容相融合,歌剧的综合性、虚拟性和风格化等整体特征将得到极大的发展,歌剧创作者之间的体验与表达、自由与规范的表现方法将更加完善。
我们期待现实与现实的结合、形式与精神的结合、情景交融、悲喜相悦、多点散点观、时空流动等传统的民族审美精神在现代生活的表达中得到完整的继承和发展,解决舞台时空的局限和生活时空的无限矛盾,这将开辟更多的可能性,现代歌剧的创作将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歌剧艺术与时俱进,既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又遵循艺术本身的发展规律。回顾建国之初,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的指引下,换人、演奏、改编传统戏曲的“戏曲改革”走上了戏曲现代化转型的漫漫长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戏曲艺术应抓住最大的机遇,紧跟时代,加强剧种、剧目、队伍和理论建设,推动戏曲艺术从“改革”到“建设”的战略转变,谋求民族文化的更大发展。
二
20世纪50年代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应当予以充分肯定。在新的时代,仍然需要坚定不移地沿着这条正确的道路前进。我们要认识到,戏曲的“建设”和“改革”是一脉相承的,“改革”和“建设”是辩证发展的关系。戏曲的“建构”是艺术创作和表演中日积月累的结果,是戏曲“改革”的必然结果。同时,中国戏曲的“建设”推动了中国戏曲“改革”的深化,中国戏曲“改革”与“建设”的完整链条将推动中国戏曲的现代化。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的主要社会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改善生活的需求与不平衡发展之间的矛盾”。纵观东、西、北、南,中国不同生活区有56个民族,庞大的戏曲群体,婀娜多姿,多姿多彩,美不胜收。歌剧类型的历史和现状是不同的,也是不同的
根据前文化部2017年12月发布的最新全国地方戏普查,中国目前有348部戏剧。其中,昆曲优雅、细腻、精致,是戏曲表演艺术发展中最完整的古典艺术代表,京剧兼具古典与民间,高度程式化的舞台表演艺术得到充分发展。大多数地方戏,如豫剧、川剧,都不同程度地兼有古典和民间两种性格。很多民间戏曲发展水平不高,但自身负荷并不大,似乎又成了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戏曲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最大的机遇,300多部戏曲无论成熟与否,都有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和要求,必须以深厚的感情回应时代,大步向前,开拓未来。
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在理论上与时俱进,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方面的创新”。戏曲艺术家必须看到自己的认知不足,提高理论素养,深刻理解和把握艺术发展的规律,自觉运用规律的力量推动戏曲艺术的全面发展。我们要认真总结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经验,对不同戏剧的“创新”采取现实的态度,尊重戏剧本身的规律,根据不同戏剧的历史、现状和个性特点区别对待。我们应该“从戏剧类型入手”,顺势而为,结合文学性、思想性、精湛的表演艺术和舞台完整性,探索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发展的最佳路径。
民间戏曲,如坛黄、民歌、花鼓、采茶、花腔、花灯、二人转和一些少数民族戏剧,仍处于艺术发展的“初级阶段”,但它们与群众关系密切,生活氛围浓郁,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灵活性更大,更具活力,发展潜力很大。当他们与现实生活发生碰撞时,他们的缺点会得到补充,他们的优点会迸发出巨大的能量,开辟出意想不到的局面。民间戏曲所反映的文化多样性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应该在戏曲改革的整体格局中进行恰当的定位,应该有这样深刻的视野。
Nbsp在中国戏曲史上,前一个时代最成熟、最有代表性的戏曲未必能引领下一个时代的发展趋势。一部戏剧史“百年带路”,印证了这种节目积累艺术发展的不平衡规律,这种不平衡规律不仅在古代发生了作用,在近现代也发生了作用。
四
铌sp习近平总书记告诫我们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我们欣喜地看到,党中央、国务院连续出台一系列利好政策,有力地推动了戏曲发展。全国各地的民间小剧种、稀有剧种、濒危剧种、古老剧种受到普遍重视,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及从业人员的剧种保护意识大大增强。国家艺术基金、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等,以国家财力、地方政府财力资助艺术创作与生产,一批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戏曲作品不断涌现,戏曲剧目建设、剧种建设、队伍建设、理论建设初见成效。戏曲艺术在继承与创新中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正在向着艺术高峰努力攀登。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践行民族文化自信的时代命题,我们在路上……
郭汉城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万素为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
相关阅读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标签: #戏曲艺术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