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调查)拆除真假大债投资票经济——透视古城改造三大误区
新华网太原5月13日电(记者、邓、)记者近日走访了许多古城。这些地区的干部群众认为,无论是从保护文物还是通过旅游富民的角度来看,古城都有必要修复和翻新。关键是如何走出“拆真作假”、“大债投资模式”、“靠票经济”的误区。
误区一:“拆穿真相”频繁发生
近年来,古城的恢复重建往往引起争议,焦点是舆论对“拆毁真文物,伪造古董”的质疑。今年年初,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在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情况的检查中发现,湖南岳阳、山东聊城等地因保护不力,导致历史文化遗产遭到破坏,历史文化名城价值受到严重影响。
湖南岳阳就是“多此一举”的典型。有专家说:“岳阳只重视几个单体文物建筑的保护,不重视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岳阳历史文化名城以翰林街、黔娄街、塔前街为依托。翰林街消失了。翰林街是清末的老街。原址在一个房地产项目的开发范围内,所以街上的原有建筑被完全拆除。
山东聊城就是一个典型的“拆真作假”的例子。2009年,聊城启动了古城改造计划,但并没有遵循同济大学专家组编制的总体规划,而是拆除了大量的旧街区,建造了大量的古民居。同济大学教授阮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聊城的古街巷基本格局还在,但里面的建筑基本都变了。”
此外,大同古城的恢复重建被视为“拆城重建”的文化保护工程。有人认为这是这个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必然,也有人认为这种重建古城的商业行为不符合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
误区二:“大负债”投资模式受到质疑
目前中部地区出现复古现象,仅河南就有5个古城项目。这些城市的共同特点是想大发展,但财力有限,旧城改造投入巨大。以大同为例,2008年以来,新城建成,古城修复,总投资约500亿元,其中银行贷款达100亿元。一百亿贷款对大同来说是一笔很大的债务。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吴必虎表示,中国有30多个城市正在重建或计划重建古城。包括基础设施投资,至少有14个城市的古城项目投资超过1亿元,其中武汉首义古城125亿元,聊城40亿元。
与部分城市主要依靠财政投入的模式不同,山东台儿庄古城恢复重建所需资金全部来自“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有效避免了政府债务。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谢辰生说:“台儿庄古城修复和翻新的最大亮点是基本上没有花政府的钱。”2009年,枣庄市引导5家大型国有煤炭企业,以4亿元的折扣价使用10万吨煤炭,成立台儿庄古城投资有限公司,拉开古城恢复重建的帷幕。
据枣庄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杨建国介绍,围绕古城的恢复和重建,政府投入了3亿元,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优良的基础设施吸引了大量的服务业
但专家担心旅游前景和效益并不乐观:平遥和丽江是目前真正效益好的古城,重建的古城和仿古建筑吸引力有多大?尤其是各地古城数量越来越多,同质化严重,未来古城游能否保持人气,就不得而知了。如何让古城改造健康发展?专家建议:
首先,探索多渠道盈利模式。专家认为,未来古城仅靠门票很难维持经济。关键是在“古”中延伸产业链,比如挖掘民俗风情,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利用古意和古环境来增强古城的吸引力。
第二,重视文化元素,丰富文化格式。立足当地历史文化,充分利用历史文化元素,丰富古城文化内涵。比如有的地方在古城建了一批民俗文化博物馆,将传统民俗文化集中展示,增加了游客的文化体验。
第三,避免追求过度商业化。近年来,一些古城的“过度商业化”日益激烈。比如凤凰古城,由于酒吧等行业的过度繁荣,越来越多的人抱怨宁静悠远的意境被破坏了。谢辰生和其他专家认为,通过文化从事商业并非不可能,但关键是要理顺主次关系。否则,即使生意能短暂繁荣,也不会长久。
相关阅读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标签: #大同市古城拆真**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