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办公建筑网
():算上2020年房地产的“八大热点事件”,2020年对房地产行业来说是特别难忘的一年。
年初,房企冲上抗疫战线,通过捐款捐物、减租等方式大力支持抗疫。物业坚持社区第一道防线,成千上万的物业“逆行”者加入其中,物业的作用和价值得到认可。线下售楼处的关闭导致房企业绩跌至谷底,纷纷转移到线上市场,开始直播卖房。“三条红线”的出台,让所有房企重新站到了同一起跑线上,很多过去积累的发展因素被清除.
这一年,很多重大事件足以载入全国楼市史书。
临近年底,《国际金融报》统计了一年中房地产的“八大热点事件”,以此来重复一年来行业的大起大落。
国家建设“东西”
一是房企大力支持抗疫
2020年1月,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袭击了国民经济。很多售楼处陆续关门,房地产企业销售业绩跌至谷底。
即便如此,房企仍在抗疫一线,给予捐赠物资、减租等方式支持抗疫。
1月23日,融创中国率先向武汉红十字会捐款1000万元,随后追加捐款1亿元。恒大、碧桂园、幻想曲、中国奥林匹克公园、复星国际、万科、龙湖、美的地产、郑融、凯撒、龙光、世茂、徐汇、乔蓉等房地产企业紧随其后。
除了资金,各大房企也积极通过海外渠道为一线采购稀缺的医疗物资。复星国际推出全球医疗资源配置计划。15天内,共发放口罩80万个,防护服42万件,共计122万份医疗物资。中国奥林匹克公园已经从世界各地向武汉运送了40万个专业医用口罩,还准备了50万个口罩和2万件手术服分批运送到前线。
据不完全统计,疫情期间,170多家房地产企业捐赠25亿多元,捐赠口罩530多万只,隔离服92万套,手套等医疗物资388万双。
不仅捐款捐物,万达商业管理、华润置地、万科集团、凯撒、龙湖集团、时代中国、美的地产、房地产热门事件评价幻想曲等多家房地产企业也纷纷捐款。还实施了减租和免租政策,以缓解店铺经营压力,与租户共渡难关。根据行业协会的统计和相关企业公布的信息,商场对租户的减免税总额约为100亿元,惠及2100多家商场和百货商店。
第二,现场销售火爆
受疫情影响,很多售楼处关门,线下交易停滞直接影响了房地产企业的销售。据嘉里数据显示,1月份,中国房地产销售企业月销售额达到人民币亿元,同比下降12%。春节前后一周,全国重点城市房地产销售数据接近于零。
房企想破冰,想把售楼处搬到网上。
恒大本着全国营销的理念,率先推出网上房屋销售,并提供75%的折扣住房。碧桂园、雅乐居、融创、华夏幸福、美的地产、R&F等多家房地产企业也开始了线上销售,以VR、图片、视频、直播等形式利用实体展厅的功能,让客户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多个项目的信息。
随着商品的直播如火如荼,4月份,房地产企业开始与明星携手试水,现场卖房。复地邀请魏雅,R&F找到李湘,碧桂园选择王翰和张伟,石榴集团与罗永浩合作。
随着复工生产的有序推进,房企直播卖房的热度并没有减弱,逐渐成为日常营销手段。
在“双11”期间,t
8月,市场传言监管部门出台新规定,控制房地产企业生息债务增长,设立目标明确、方向明确的“三条红线”:房企净负债率不超过100%;扣除预付款后的房企资产负债率不得超过70%;房企“现金短债比”小于1。按照“三条红线”,房企分为红、橙、黄、绿四个档次。每个企业对应的计息负债的增长是:三个指标全部交叉,计息负债不能增加;两个指标跨线,计息负债年增长率不得超过5%;一个指标跨线,计息负债年增长率不超过10%;全部达标,计息负债年增长率不超过15%。
8月20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人民银行在北京召开重点房地产企业座谈会,研究进一步落实房地产长效机制。碧桂园、恒大、万科、融创、中良、保利、新城、中海、华侨城、绿地、华润、阳光城等12家房地产企业参加了重点房地产企业座谈会。据媒体报道,要求参评企业“一个月内提交降档方案,包括一年内如何降级,三年内如何全面完成符合三条红线的调整”。
据诸葛房搜数据研究中心监测,100家上市房地产企业中有86%踩线,大部分上市房地产企业已经触发监管红线。
10月底,S&P信用评级研究报告显示,在跟踪的87家样本房地产企业中,截至2020年上半年末,超过40%的企业的计息债务同比增长率超过15%。然而,24.1%的企业触及了“三条红线”,只有12.6%的企业没有触及“三条红线”。
为了满足监管要求,许多企业开始主动调整发展步伐,减少债务,调整债务结构,减少债务,加强现金流管理,这成为住房企业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不仅如此,房产上市的分拆、新股配售、打折促销等。都变成了
去杠杆的手段。四、多地出现“打新热”
与房企开始审慎理性发展形成对比的是,多地房产市场出现打新热潮。
今年以来,由于部分城市出台新房限价政策,周边二手房价格高于一手房,形成了倒挂,价格的双轨制导致明显的套利空间,从而吸引大量热钱的流入,“万人摇”现象频现。
2020年,杭州共计出现六个“万人摇”新盘。其中西溪公馆的959套房源吸引了超过6万人报名摇号,总共冻结资金至少240亿元,以“6万人摇”闻名全国。链家数据显示,西溪公馆项目销售均价为2.8万元/平方米,而周围二手房价格平均在3.4万-5.3万元/平方米,每平方米的价差至少有6000元,最多能达到2.5万元。
几乎同时,南京也出现2020年首个“万人摇”楼盘江畔都会,一共156套房源,吸引普通报名组,中签率1.4%,人才报名992组,中签率6.8%。江畔都会销售均价为元/平方米,与周边二手房价倒挂万元以上。
真正让全国感受到“打新热”一词的是深圳核心区域的新盘华润城润玺。该项目开盘均价约13万元/平方米,而周边二手房挂盘价有的已达18万元/平方米,差价达到5万元/平方米。按照100平方米计算,如果买到再转手,一套房即可套利500万元,在众多购房者看来“买到即赚到”。早在离开盘还有数月时间之前,不少“打新攻略”就在网络流传。选房阶段,更出现了“众筹打新”“借票代持”等操作方法。
新华社评论表示,“打新热”背后的买房牟利现象显然与“房住不炒”理念背道而驰。增加供给、新房限价之外,楼市调控还有很多事要做。
为抑制楼市过热的现象,杭州、沈阳、西安、深圳、宁波等多城相继升级调控,涉及升级限购、升级限贷、升级限价、升级限售和增加房地产交易税费等内容。
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要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并高度重视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加快完善长租房政策,逐步使租购住房在享受公共服务上具有同等权利,规范发展长租房市场。
五、长租公寓频爆雷
房价高,摇号难……本应成为住房资源优化组合积极方式的长租公寓,却在2020年迎来了最冷的冬天。
从年初开始,友客、巢客、城城找房、青客公寓、蛋壳公寓等大大小小的长租公寓平台陆续“爆雷”,全国范围内大量租客和房东受到影响。
规模最大的蛋壳公寓,年初刚刚在纽交所上市经历高光时刻,年底就陷入欠款、CEO被查、断网、提现困难的窘境。从顶峰跌至谷底,中间仅仅过去了10个月。究其原因,与以“急速扩张,抢占市场份额”为目的的“类金融”盈利模式直接相关。
据天眼查《房地产行业企业数据报告(2020)》,全国目前已经注销或吊销的长租公寓相关企业约有170家,占相关企业总量的15%,近5%的相关企业曾受到过行政处罚或有过严重违法行为。
随着长租公寓爆雷事件不断发生,中央和地方陆续颁布多则监管政策。
8月,杭州、西安等地相继发布加强对租赁企业的资金监管政策,对“托管式”租赁企业的监管专用账户日常收支情况进行监督,规范住房租赁企业行为、防范住房租赁企业经营风险。随后,国家住建部发布关于《住房租赁条例(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涉及“租金贷”“甲醛房”等问题,并对于长租公寓“高进低出、长收短付”等经营风险亦做出了相关规定。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认为,从目前我国的房地产调控长效机制来看,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无疑也是重要环节。而鼓励租赁消费,稳定租赁关系,赋予租房者更多权利,不仅仅是科学住房观念的体现,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避免房地产市场的大起大落,减少非理性购房需求。
六、物业上市潮汹涌
2020年,物业上市成了新的赛道。
年初抗“疫”之战中,各个小区的物业坚守一线,积极发挥基层管控作用。不仅让拥有万亿级蓝海的物管行业逐渐进入公众视野,也让其作用和价值进一步被社会乃至资本市场认可。
2月以来,物业股走势普遍向好,甚至出现多波集体上涨小高潮。据克而瑞统计,截至2020年9月4日,30家上市物管企业平均股价涨幅为%,同期恒生指数涨幅为-12.4%。与此同时,百亿市值之上的11家物管企业均呈正增长态势,涨幅均值为%,较整体上市物管企业股价涨幅高出19个百分点。
因此,乘着资本东风,分拆物业上市成了行业潮流。
据Wind数据,截至目前,2020年共18家物管企业通过港交所聆讯,其中不乏恒大物业、融创物业、世茂服务等明星企业。
然而,大量物管企业上市后,导致供应量增加,稀缺性不再,价值也开始回调。今年上市的物业新股中,已有4只出现开盘破发。与此同时,两级分化正在加剧,截至12月25日早间,碧桂园服务股价52.4港元,市值1537亿港元,位列物业股市值第一,而市值最低的烨星集团仅为亿港元。
七、深圳调控加码
随着疫情后楼市解封,深圳楼市也迎来了魔幻开局。
3、4月份,深圳先后经历新房天价“喝茶费”、二手房挂牌价飙升、房抵经营贷等一系列风波,炒作氛围浓烈,二手房价涨幅明显。
深房中协也指出,3、4月深圳楼市的确存在局部片区、局部楼盘被“热炒”的现象,并且在“热炒”的背后,存在部分投资公司、自媒体与房地产中介人员等多个利益方组成的机构化炒房团队利益链,助推此轮楼市“虚火”。
热度之下,政府调控及时出手。
4月18日,深圳市住建局公告表示,针对近期二手房市场的乱象,展开了为期三个月的整治,严打违法违规行为。随后,央行深圳支行发文,表示将彻查深圳各商业银行今年以来新发放的房抵经营贷。
7月15日,深圳住建局等八部门联合出台《通知》,被称为史无前例的“深八条”,从调整商品住房限购年限、完善差别化住房信贷措施、发挥税收调控作用、严厉打击房地产市场违法违规行为等八个方面进一步加强对深圳房地产市场的调控。
新政令大约30%的购房者失去了资格,房价上涨的预期被扭转,不少炒房客被新政堵在了门外,楼市从狂热走向平静。
然而,这份平静并未持续太久。11月,深圳依旧出现了千万豪宅日光的火爆行情,并爆出了“代持炒房”等乱象。日前,深圳市金融系统、住建系统等相关部门联合出招,分别就首付款来源、购房人资料等严格审查。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2020年11月70个大中城市二手住宅销售价格指数》,相比去年11月,深圳二手房同比上涨14.6%,位列全国第一。同为一线城市的北京、上海、广州,这一涨幅则分别为6.4%、5.5%、6.7%。
八、“大鱼吃大鱼”时代开启
2019年底的年度发布会上,易居企业集团CEO丁祖昱预测,2020年房企兼并收购“大鱼开始吃大鱼”。“所谓大鱼吃小鱼的年代进一步演变成大鱼吃大鱼的时代,未来也会如此。”他表示。
开年不久,传言一段时间的世茂和福晟终于官宣牵手。1月,双方宣布共建世茂福晟平台,合作方中还有东方资产、信达资产两大金融机构。世茂将协助金融机构,帮助福晟进行债务重组,同时代为操盘。世茂董事会主席许世坛将这场牵手定性为战略合作,“不是谁收购谁”。
然而,整体层面的合作远比项目合作要复杂而漫长。截至目前,福晟的资金困局仍然未解,并且出现项目停工、债券兑付违约的情况。
福晟之后,倒下的是泰禾。疫情之下,泰禾的流动性危机是雪上加霜。“引战”是今年以来围绕在泰禾和董事长黄其森面前最大的问题。
随后,“引战”消息满天飞,传闻对象不断变更。7月31日早间,答案终于浮出水面,泰禾公告了万科的到来。
然而此次入股,万科在股份过户上设置先决条件,此次股份转让最终能否达成,取决于相关先决条件能否满足,仍存在不确定性。
协议约定时间到期之时,泰禾尚未拿出债务重组方案,万科也给予了更多耐心。10月的万科上海区域媒体交流会上,对于《国际金融报》记者提出的泰禾债务问题最终进展,董事会主席郁亮表示,“这么一个陷入困境的企业,它需要协调的关系需要方方面面很多很多,所以可能需要更多时间。”
据《国际金融报》记者了解,春节前后或许是该事件逐渐明朗的分水岭,当前双方推进过程中的一大矛盾点在黄其森是否愿意出让控制权。
随着世茂设立专管团队以此推动福晟纾困平台的运营效率,世茂与福晟的合作也进入新的篇章,而泰禾最终能否等到万科依然未有定论。
来源:国际金融报
2019十大网络舆情事件 2019全国舆情热点事件盘点
深圳新闻网2019年5月7日电(记者田志强通讯员陈文光)5月7日,深圳市企业舆情研究所发布第14批企业舆情名单。这份名单的重点是房地产和医疗保健行业。房地产企业舆情列表由房地产企业热点舆情事件列表(红榜和黑榜)和公众形象列表组成。
列表和描述现发布如下:
一、房地产行业热点舆情事件列表
红榜中,万科地产新股融资成为房地产行业的焦点。据悉,万科地产于4月4日以每股港元的价格,成功向不少于6家受赠方配售共2.63亿股新h股,总配售净额约为77.8亿港元。净收益用于偿还海外债务融资,不会用于住宅开发。据业内人士透露,这笔交易将成为今年以来香港资本市场规模最大的IPO融资。国际评级机构标准普尔认为,此次融资将略微改善万科的资本结构,有助于缓解其债务融资需求。
在黑名单中,碧桂园成为新黑名单的首位。据了解,由于业主多次投诉质量安全问题,安徽省六安市住建局责令碧桂园;4月23日起,地标中央公园项目全面关闭整改,六安市7个碧桂园项目预售许可和网上签约备案暂停。
目前,六安市住建局已建成六安碧桂园;地标中央公园项目质量安全问题整改领导小组将派专人进驻,接受投诉,督促整改,并根据整改情况进一步采取相应监管措施。
房地产行业热点舆情事件列表描述:
该榜单主要通过计算机系统对舆情数据的自动收集、整理和分析,结合舆情分析师的筛选和判断,对2019年4月1日至4月30日房地产领域的热点舆情事件进行综合评价。主要评价指标包括新闻报道指数、微博扩散指数、论坛参与指数和海外炒作指数。
二、房地产行业企业公众形象排名
在房地产行业企业公众形象排名中,本次企业公众形象榜评分较前期略有变化。中国恒大在4月份成为公众形象排名第一,融创中国屈居第二,龙光地产紧随其后。
值得注意的是,碧桂园因为4月份房地产项目出现诸多质量安全问题、大量投诉和严重损害公众形象而排在这份榜单的最后。
房地产行业公众形象列表描述:
该榜单从2019年4月1日至4月30日,从规模实力、舆论曝光、积极推广、投资者关系、负面影响五个维度对房地产行业企业的公众形象进行综合评价和排名。旨在综合评价房地产行业企业的品牌形象塑造、宣传推广策略、公关维护和品牌影响力。不仅帮助相关企业找到正确的品牌定位和发展方向,也是为了消费者和消费者。
据了解,深圳市企业舆情研究所是由深圳新闻网牵头,深圳市网络媒体协会、深圳市质量消费研究所、深圳市质量协会、深圳市企业信用管理协会、深圳市科顿科技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民间非营利组织.该研究所旨在对企业舆情的发生、发展、监测和引导进行研究和工作,并协助政府对企业舆情进行研究、管理和引导。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这篇文章只是为了传播更多的信息。如果作者的信息标记不正确,请在第一时间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谢谢你。
相关阅读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标签: #房地产热门事件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