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写这个博客的前几个小时,新浪微博上的一条消息成了热点:我们就等着看公关公司怎么处理公关危机,“我是善良的,为什么把我的耐心当成无能”。我对事件本身不感兴趣,但是为什么这个信息被引爆,值得分析。
我粗略地平滑了这个事件的传播路径,得到了如下结果:
5月19日凌晨1点,女主角在博客上写了一篇文章,指责她的公关公司。当天下午3点,博客收到第一条评论,事件开始在小范围内引起注意。
5月19日上午7点到下午1点,女主角在新浪微博上发了3条与事件情绪相关的消息,下午5点只收到2条评论和3条转发,基本中断了这条路径。
5月19日晚8时,NTI互动总监高胜宁在新浪微博上发布了事件相关信息,并提供了博客地址。转发7条评论10次,路径中断。
5月20日下午3点,麦视广告互动营销总监徐盛发布事件相关信息,并附上博客地址。下午4点,这个信息是我转发的。后来麦田又转发了我的消息。传播开始扩大。下午5点,洪晃转发了三次麦田信息。之后信息开始广泛传播,截至5月21日凌晨1点转发668次。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几个基本结论:
1.话题本身就是沟通的基本要素。所谓内容为王。如果话题本身没有足够的热点,基本上是不可能被人们关注和传播的。这条消息中有明显的冲突因素(公关公司公关危机),可以吸引相关人士。
2.传播路径的相关性在初始传播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最初的传播者高圣宁、徐盛、我和麦田都与互动营销有关,对类似事件比较敏感。
3.传播路径必须经过关键节点才能最终引爆。这条消息的关键节点无疑是洪晃,他在新浪微博上的粉丝已经达到60多万。同时,她的公众影响力也增加了信息传播的广度。
4.偶然的因素会改变信息传播的速度。这件事的传播路径有几个偶然因素:一是我和徐盛不认识,但在新浪微博上互相关注;其次,我在新浪微博上并不活跃,但偶然看到这条消息,主动了解了整个事件;然后,麦田也碰巧看到了我转发的这条消息;更糟糕的是,洪晃恰好看到并转发了.没有这些偶然的因素,这个事件不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层层转发,迅速传播到不同的人群。而且我预测传统媒体很快会加入这场接力赛,将赛事延伸到网络之外的人,火上浇油。
传播路径的分析到此结束。对于这件事本身,我有一句忠告:危机公关,弱胜强。但这次事件中的弱者似乎更愿意把自己包装成强者。这样一来,输赢基本是固定的。有什么解决办法?请阅读我的朋友吴伟的美丽的话:《一个危机公关的实例》。
来源:
相关阅读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标签: #微博引爆的热门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