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半年多来,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情,带来了很深的感情,然后让我们一次又一次的关注对方。大头儿子成了富家三代,易萍其实是个成功的人,荆襄原本是个诡计多端的泼妇,后来有了马佳佳的演讲和陈安妮1%的人生;这些热点事件的背后,其实有一个内在的行为逻辑,这是一个创造热点事件的普适公式。今天,作者将带你谈谈这个话题。
寻找群符号
要创造一个热门的社会话题,首先需要一个能引起所有人共鸣的集体符号,或者说主流的演讲者。这几年怀旧其实是围绕着这个,但是在怀旧风潮兴起的前几年,所有的怀旧都是充满感情的。于是我们发现,近几年来,各种怀旧电影、老式家具、怀旧餐厅遍地开花。
无论是青春电影、老式家具,还是各种红领巾餐厅、教室餐厅,都是属于一代甚至两代人的集体符号。但是鸡汤喝多了会累,说多了会恶心。怀旧坏了,综艺就跟着来了。人性的本质是喜新厌旧。怀旧与感情无关,是人喜新厌旧最真实的反映。当新时代看腻了东西,那种稀缺性的感觉其实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和潮流。
时尚和潮流的本质是一种轮回。一波事玩腻了,又一波事翻出来炒,于是大花棉袄又火了,留恋其实也是一样。怀旧有两个自然属性,一个是情感共鸣,一个是商业价值,只是需要而已,所以怀旧永远不会被营销圈抛弃。然而感伤的乡愁毁了街道,该改变了,于是各种怪胎出现了。
当老式的电影、怀旧的家具、时间戳被炒的时候,一些标志性的人物开始被推出来,这些人,无论是电影里的,还是漫画里的,都承载着一个时代的记忆。大头儿子,靖翔,易萍都是那个时代的立体标志。其中,大头儿子和隔壁老王的故事火了很久,富三代的故事又让大头儿子火了。
颠覆传统形象
当然,这种集体符号可以是除了物和人之外的一种集体情感。最成功的社会热点事件,就是唤起集体人群的情感共鸣。在大头儿子和易萍的故事中,让大家产生共鸣的话题是财富的设定。作者通过一系列例子证明,它给出了一个让观众觉得不清晰的结果,讲述了一个完全颠覆我们印象的故事。
在整个互联网的信息海洋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很多这样的内容,它们往往讲述着一个不可思议的故事,它们的内容让你不相信,但通过通篇举例,却让你觉得好像是真的。最受欢迎的案例是关于是否上大学的两个热门名单。通过一个简单粗暴的解释,他们告诉你上大学的都是傻逼,没上大学的才是成功的。
用1%的案例解释99%的事件是制作这些事件的发起人的通常做法。比如静香被黑成心机泼妇的案子,就有一个说法是静香天天和男生玩。荆襄每天陪大雄玩的时间只是一天的一小部分。作为一部漫画,自然是围绕主角来刻画的,路人自然被忽略。如果你天天画静香和别的女生玩,那这就是后话了。
当然,埃里克在这里的分析其实很无聊。说他大头儿子的富贵黑香,本身也只是个玩笑,大家都在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这个话题马上就停了。这里要说的都是社会热点话题,很多都是在做颠覆。对于一件事,一个人的内容和形象的颠覆,往往有可能从另一个角度去炒冷食,收获不一样的结果。
抓软肋拉讨厌值
其实光颠覆形象是不够的。有必要给事件一些能在这种颠覆之上产生共鸣的热点话题。最好的办法就是拉仇恨。大头儿子和易萍是最原始的阶段,用财富刺激人的眼睛。易萍原本苦涩的身份被颠覆了,她成了人生的赢家。
在这个各种“标”的时代,荆襄被成功黑进了一个“标”,成为其中最不受人喜欢的“标”。从某种意义上说,代表圣洁的“白莲花”已经成为“诡计多端的泼妇”的代名词,一切圣洁都被黑化为“标”。
但是,这些都只是虚拟人物,离现实生活太远,我们需要更近的仇恨。因此,只活了1%时间的陈安妮,和为“绝望的大学生”悲伤的马佳佳,又火了。这两个话题的女王成功地抓住了普罗大众的两个弱点,一个是对生活的渴望反击,一个是对自己为什么学习的困惑。
陈安妮一开始摆出一副痛苦的姿态,然后通过绝地逆转让人感觉很酷。马佳佳用自己的例子证明大学是一个球,你们都在浪费时间。马佳佳演讲的逻辑其实和这两个列表是一样的,1%的案例解释了99%的人的生活。
当然没关系,因为他们想要的东西已经达到了,就是利用群众的弱点,给自己增添光彩,然后树立榜样形象。这种热点事件的产生背后,幕后的人都在试图简化事件的逻辑,简化到不是A就是B的对立场景,通过简化思维把人群变成对立的对立,从而产生纷争,热点自然产生。
向MLM学习
其实世界上最厉害的营销人员都是搞传销的。他们善于利用集体的力量,通过事件分解把两个完全不同的“因为如此”联系起来。比如,因为北京要举办奥运会,你可以跟着他们一起发财。
其实在热案背后,他们都在做一件事,就是让你停止思考,然后沿着他们给的思考路径,最后产生一种原创的感叹。这个原则在任何一条线上都是一样的,所以有些销售公司在培训员工的时候,会告诉他们,你一定要让客户做选择题,两者选其一才是最好的销售方式。
这事其实就跟我们看着脚走路永远走不了直线一样,二选一往往会把我们带到一个完全错误的结果里。这种社会事件营销其实也在干这种事。比如他告诉你念大学的都是白痴,不念大学的都成功了,但是不会告诉你也有不念大学的白痴,和念了大学的成功人士。
去掉正确答案,留下他们想要的答案,然后围绕着这些答案不断的去解释和论证,会让你不知不觉产生一种只有这些答案的错觉,其实往往留下的答案都是错的。
比如静香的案例里面,它首先告诉你静香是个“心机婊”,然后一步步去分解答案。
比如说你看静香是不是一天到晚跟男生在一起,是吧;
静香是不是为了让别人帮她用过各种手段,比如哭,你看哭过吧;
你看静香她妈是不是改嫁过,改嫁过吧!
静香因为胖虎很强壮拿他当保镖,你看胖虎是很强壮吧!
静香是为了拿小夫拿提款机,你看小夫很有钱吧!
静香是为了利用出木衫给自己辅导功课,你看出木衫很聪明吧!
分解行为是一种很可怕的逻辑!
写在最后
寻找一个群体符号形象,然后站在对立面颠覆这个形象,用群体软肋拉升仇恨值,绑定时下社会热点,然后利用分解逻辑去绑架你的思维,一个热点新闻往往就这么出来了。但是其实还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你有一定的传播渠道,再优秀的文案,放到一百人的朋友圈里也火不了。
相关阅读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标签: #热门事件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