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居民楼应该是一个居家休息的地方,但是在合肥的很多住宅区,已经出现了从居住到营业的转变。美容院、培训班、健身房、私房菜、小超市、棋牌室;这些商家虽然为居民提供了便利,但是占用了公共资源,扰民,同时也带来了安全隐患。这些商住楼的居住条件如何?在住处开这些地方符合规定吗?哪些部门应该承担监管责任?从现在开始,这个网站将推出专项规划,带你远离经济混乱的住宅楼。
合肥某区居民用自己的房子开设造型工作室和书法班
在合肥的很多社区,除了普通居民,还有人把房子作为创业的场所,这并不少见。无论是国家法律法规,还是地方规章制度,都做出了相应的规定,但易地经商的问题依然长期存在。2017年底,合肥启动城市建成区餐饮油烟专项清理整治工作,要求所有居住建筑餐饮经营者关闭。多扇区联合制动,这使得解决住房转商用成为可能。
《推荐阅读:
【生活变卦乱象调查】合肥居民楼棋牌室、小酒店等现象很多,很多业主敢说出来
【住改商乱调查2】合肥小区住改商乱比商业街市民还热闹。
尴尬现状:法律法规有规定,但商业变更现象依然猖獗
首先要澄清一个问题:住宅是否只供人居住,不供商业活动?相关法律给出答案。
根据《物权法》第77条规定,业主不得违反法律、法规和管理规定,将房屋改建为营业用房。业主将房屋变更为营业用房的,除遵守法律、法规和管理规定外,还应当经利害关系人同意。在《关于审理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纠纷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感兴趣的业主被确定为建筑物内的其他业主和建筑物外的业主,他们能够证明他们的房屋价值和生活质量已经或可能受到不利影响。
《关于进一步简化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手续的暂行规定》,安徽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发布,2017年10月1日实施,对改住经商的情况做了更详细的定义。
规定房屋作为居住(经营)场所的,应当实行库存管理。申请人利用住所(含辅助用房、车库)从事电子商务、计算机数据处理、软件与信息服务、网络技术、文化创意、动画与游戏开发、翻译服务、工业设计、风险投资等行业。无污染,不扰民,无安全隐患。办公场所与营业场所分开的,或者仅作为市场主体的沟通功能的,可以不提交、不获取相关资料,登记为住所(营业场所)。
城中村、城乡临街房屋、路边房屋(含辅助用房、车库)等非环境敏感区域的房屋,可适当放宽前款行业限制,经当地村(居)委会、业主委员会出具同意在该场所从事经营活动的相关证明文件后,可作为商业、维修业、服务业等以服务居民为主的行业的住宅(经营场所)。
无论是国家级的《物权法》,还是地方法规,都有关于住所变更为营业的规定。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仍然有很多商家受到油烟、噪音的干扰,甚至存在安全隐患或法律风险。
在合肥市政府投诉平台上,我们搜索了居民楼、易地经商等关键词,发现投诉内容主要集中在居民楼内设立的商铺油烟、噪音扰民问题,或者是居民楼变成酒店、快递站等客流量较大的商铺,会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和安全。
为了
相关阅读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标签: #合肥商改住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