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蜂窝事件淡然收场 蚂蜂窝自由行热门事件为什么业内集体默不作声

admin 4392 6
马蜂窝事件淡然收场 蚂蜂窝自由行热门事件为什么业内集体默不作声

百度网盘课程

通用入口链接!10000G.课程都有!一起学习吧!

立即点击↓ 获取课程!

马蜂窝事件淡然收场 为什么业内集体默不作声

事件背后似乎有一股无形的力量,造成了各方的集体沉默和沉默。据智威数据分析,微博上“马蜂窝涉嫌数据诈骗”的内容最大传播深度只有6层,但却获得了大量的传播。转发高峰出现在凌晨和早上5点到7点半,下午突然下降,有明显水军蔓延的痕迹。

整件事也充满了悖论的复杂性,比如互联网行业和资本催产素的荒诞剧:攻击马蜂窝,淹没水军,怀疑是水军助推;而以旅游指南的内容为品牌宣传点的公司,则被指责为内容问题。

通过回顾这家公司的历史和行业的侧面事件,我们可能会找到一些痕迹来解释这次马蜂窝事件的无声结局。

独角兽的崛起:2015年的转折点

2015年4月,就在马蜂窝宣布完成8500万美元C系列融资的一个月之后,整个公司约270人的团队还在大王路SOHO摩登城的小办公室里,到处都是杂物堆积。CEO陈刚和首席运营官吕刚在会议室畅谈Mahive未来的方向,多次讲解未来的盈利模式和前期社区内容积累的意义。

2015-2016年期间,媒体开始注意到MaHoneycomb、Poor Travel等内容初创网站开始寻求UGC的商业实现路径。这种变化一方面来自于内容创业的窗口结束,另一方面来自于大资本介入后的利润需求。

当时,MaHoneycomb已经尝试了一年的酒店交易,接入携程、鳄龙(未与桐城合并)、等平台的酒店资源,誓言提供“全网最具中文基础的酒店信息”,提供真实的用户评价。2015年接受采访时,MaHoneycomb占中国游客海外订单的20%。

那一年,MaHoneycomb的移动用户超过6000万。全年主要依靠酒店交易的测试,实现了9亿人民币的自由周转。与此同时,旅游行业的自由行产品刚刚从供应链中脱颖而出,携程提供自由行碎片化产品的“本土戏”也在2015年上映。

“2015年将成为中国自由行的分水岭。供应链面临用户需求激增,无法接管。”马蜂窝的两位创始人当时说。马蜂窝积累了中国市场的核心自由行用户,通过结构化数据吸引用户寻找自由行解决方案。

所以两位创始人把2006年到2010年的内容积累和社区建设称为“时间换空间”,也就是未来在线旅游市场的生存空间。

早期的自由职业者急于寻找一些国内孤独目的地的旅游信息,自然就聚集在马蜂窝里,那些游记经常贴在马蜂窝主页上的用户(简称“蜜蜂第一游记”)就被别人追捧。

马蜂窝用户的“流浪猫”记得马蜂窝的游记被各种网站和微信官方账号抄袭。“谁问一个写过游记的人,经常被抄,马蜂窝也帮着维权。当百度等人开始做游记的时候,大量私信被发出,要求第一批蜜蜂写手把游记挪给他们,”他说。“如果没有,对方甚至可以帮忙搬。”2016年,马蜂窝用户“小白”发布微博,称自己在马蜂窝上的游记被百度旅行抄袭,马蜂窝官方微博协助转发维权。

2015年底,马蜂窝终于搬进了宽敞的新办公楼,有足够的空间展示公司的个性和前卫。它靠近携程和鳄龙,与798相对。建筑中间区域从一楼一直延伸到顶层阳台,悬挂着象征数据云的木质室内装置。搬到新办公室近一年后,陈刚告诉国际文传电讯社,他们在2016年上半年实现了20亿元人民币的营业额,并连续一个季度保持盈利,这证明了内容可以通过交易。办公座椅上方悬挂的大屏幕正在实时显示最新的交易信息。证明它有能力促进

2017年12月,马蜂窝宣布完成D系列融资1.33亿美元。除了之前的投资者今日资本、祁鸣资本和高淳资本,还有旅游业的新兴投资明星古灵资本,以及美国跨大西洋资本集团和淡马锡等海外投资领袖。当时马蜂窝平台上有15000家自由行产品供应商,交易量呈指数级增长。陈刚再次接受接口新闻采访,表示马蜂窝2017年将接近盈亏平衡,未来三年左右可以进行独立IPO。

同时,在马蜂窝忠实用户哈仙岛眼里,他认为马蜂窝近一两年来发生了变化。“虽然在我眼里,马蜂窝仍然是国内唯一专业免费的旅游交流平台,但马蜂窝的旅游指南却逐渐充斥着商家的利益,包括游记中虚假广告软文的存在。”他告诉界面新闻,他已经向马蜂窝的编辑和管理员举报了,但没有人接受。“希望马蜂窝正确对待这件事。”

《青芒》杂志找了一位马蜂窝的前员工来评论张文,他说:KOL很在意马蜂窝对于问答、评价、游记(比如提供徽章)的鼓励政策,但是普通用户并没有因此受到激励,很少有普通用户愿意像写作文一样写评论。“很多评论的场景其实都发生在用户体验不好之后,但这与平台和商家的预期相反。”

该前员工表示,在获得D轮融资后,马蜂窝在贵州设立部门办理POI(指内容中的信息点,如评论中提到的餐厅,或游记中提到的酒店位置和名称)。负责丰富POI的基本信息和评论。“但不知道这是用户的需求还是投资者的压力。”

内容创业公司从单纯的社区生存到寻求交易成功,这是一条不可避免的道路。资本的进入,更增加了证明其盈利能力的紧迫性,这一疏漏可能为媒体捅了马蜂窝的这件事埋下了伏笔。

无声爬行党:暴露角落的潜规则

公众号《低吟比比》第一个针对的是对马蜂窝评论的抄袭。芮芮数据小组在马细胞上发现了7454个抄袭账户,称这些抄袭账户平均来自携程、鳄龙和美国

团、、Yelp上抄袭搬运了数千条点评,合计抄袭572万条餐饮点评、1221万条酒店点评,占到马蜂窝所有点评总数的85%。

业内观察者认为,实际情况没有这份数据这样夸张,不排除马蜂窝与一些合作方的数据共享。但除此之外,也没有一家被抄袭方站出来声明表态。这份沉默或许是由于,互联网内容创业领域,几乎无法独善其身。马蜂窝事件所揭露出的,是整个行业都选择性无视的问题。

自媒体人“老道消息”在微博上说,他觉得乎睿数据算出的内容爬取比例,仅是行业平均水平,“喜马拉雅和蜻蜓FM之前对活跃用户的注水,也是这个水平。”他说,投资行业对创业公司提供的数据做减零处理是“常识”。

马蜂窝回应称,点评内容在马蜂窝整体数据量中仅占比2.91%,涉嫌虚假点评的账号数量更是微乎其微,并已经进行清理。但恐怕已无法洗脱自己存在爬虫行为的嫌疑。

网友告诉界面新闻,2012年,朋友问他何时在马蜂窝上开了博客,他才发现自己在新浪微博上的游记都搬上了马蜂窝,而自己从未注册过马蜂窝账号。他在新浪发布的一篇赛里木湖的文章,几乎同时显示在了马蜂窝网站上。“由此我认为是机器抓取,然后把发布时间改成和原博客一样了。”说。经过交涉,马蜂窝停止了该账号的更新。

马蜂窝事件淡然收场 为什么业内集体默不作声

在网上公开的消息里,互联网做内容的企业,出现过的爬虫事例就包括,大众点评起诉百度窃用点评信息,小红书指责大众点评大量违规转载,豆瓣“足迹”抓取穷游地理数据。

“爬取数据或许是互联网企业的必然,否则可能需要花几倍的代价做推广才有那么多数据,更别谈拉到融资了。”移动互联网创业者徐磊告诉界面,“融资靠数据说话,我们就是因为没有数据做假,融资不顺利,转型做了线下。”

爬虫的行为,或许从互联网内容平台诞生并出现竞争的那天就开始了。天涯社区是中国最早一批内容平台,其早期创始人、曾任COO的李胜兵向界面新闻聊起互联网爬虫和水军的历史。

“早期天涯出现灌水的人,通过机器,在每个帖子后面跟发铁观音的广告,删都来不及,过滤器的升级赶不上对方的技术调整。至于爬虫,企业竞争的时候为了快速壮大,爬取数据也是如此,比如大众点评此前起诉爱帮网非法复制点评内容。爬天涯的例子就更多了。”他说到。

界面新闻在网上联系到专做旅游评论爬取的从业者,对方表示每一万条评论25元,如果速度快,一天可以爬取十万条。“这是非常简单的技术,查看需要爬取的内容所在的页面位置,花一天时间写三百行代码,就可以爬取相应的数据二十多万条。针对网站的反爬程序,可以通过放慢爬取速度、伪装成浏览器等等方式应对。”程序员张先生向界面新闻透露。

一位内容创业平台的员工告诉界面新闻,马蜂窝事件后,技术检测发现,有些平台对其公司数据的爬取行为停止了,并开始清洗痕迹。“但哪天可能又开始偷偷爬取了,”他说到,“我们的技术人员在黑市上拿回任何爬取我方公司的软件,来研究反爬系统,但利益驱使,对方就会花更高的成本来爬取。”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一位商业数据从业者对界面新闻形容。携程技术中心还曾发布过一个技术培训活动,主题是“爬虫VS反爬虫,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并说道,“我们所处的互联网,是一个爬虫的世界。”

这或许是互联网企业在捅马蜂窝事件中,集体沉默的原因。网络世界信息透明,缺乏版权意识与法律规范,在竞争的驱动下,爬虫成了谁都可以钻的漏洞,内容创业的原罪。而马蜂窝远不是最典型的一家。

“抄袭的人得到好处,守规矩的人变得弱势,这是不公平的。自由竞争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李胜兵评价说,“这涉及第三方言论的权属问题。在这个领域法律定义不够清晰,且每次只有判例。如果作为权益人的内容写作者自身不主张权益,网站作为内容呈现载体,是否可以主张不抄袭?”同时他仍然保有乐观的看法,“相信互联网有个自滤的过程。”

悄无声息的资本:未分胜负前的静默

今年8月,路透社曝出马蜂窝有望获得新一轮3亿美元融资的消息,并称其有可能在这轮融资中达到20至25亿美元的估值。消息发出后再无消息,直到10月都显得静悄悄。

10月20日至21日,丁子荃在“小声比比”上发出两篇指责马蜂窝抄袭点评、存在水军营销号的文章,随后有媒体挖出马蜂窝新一轮融资已经接近尾声的消息,并将两件事联系在一起。但直到10月24日天眼查App披露了腾讯投资马蜂窝D+轮的消息,仍然没有投资方站出来发声。

资本市场有些时候表面越是悄无声息,暗里越是波涛汹涌。

旅游创业暂时缺乏亮点,互联网巨头越来越深入地通过资本布局已有企业,整合旅游市场。譬如阿里除了在资源上全力支持飞猪,还三次投资了穷游。腾讯除了在最新消息中加持了马蜂窝,还通过微信入口帮助同程艺龙加快了上市脚步,此前腾讯还投资了我趣旅行、面包旅行、赞那度等旅游企业,但同为内容创业领域的面包旅行远没有马蜂窝成功。

去年11月,海择资本创始人罗海资通过数据分析比对,发现当时马蜂窝的交易规模要超过穷游许多。2017年马蜂窝宣布其交易额超过100亿元,而36氪消息称,马蜂窝平台2018年的交易额预计将超过150亿人民币。

有业内人士猜测,在新一轮融资节点上,自媒体的爆款文章将影响到马蜂窝的估值。而罗海资认为,投资机构在目前阶段会更在乎交易数据,因此影响不大。

曾在麦肯锡工作的一名员工告诉界面新闻,他听闻马蜂窝自由行商城的转化率并不高。在目前的情况下,吸引更多用户,借助用户数据做更精准的页面展示,对提高总体交易额来说至关重要,也是马蜂窝在多次采访中提到的努力方向。但商家水军带来的营销内容,如果不加以管理,长远来看必然会影响到用户对内容的可信度,从而影响交易。

其他影响还可能包括,令部分马蜂窝用户对其一直信赖的平台感到失望。自媒体文章在微博广泛转载后,有不少马蜂窝用户在微信群中自发要为马蜂窝说话,守卫心中的城池。“大多数人就算知道水军和僵尸号,出发前还是会先看马蜂窝攻略,毕竟对于我们深度用户来说,暂时还没找到哪个网站的攻略实际能用的东西,比马蜂窝好。”一位马蜂窝用户对界面新闻说到。但也有用户认为,“小声比比”指出的问题确实存在,并为此感到遗憾,“马蜂窝和以前不一样了。”

2015年接受采访的时候,马蜂窝的两位创始人就预测到,旅游行业1.0版本的内容创业窗口已经接近尾声了。到如今,存活下来的几家都成了资本的目标。

“价值观在这行里似乎永远都战胜不了GMV(成交总额)。”一位旁观事件的在线旅游创业人士感慨到

相关阅读

  • “马蜂窝”事件后 正在逐渐消失的“灰色红利”
  • 马蜂窝造假案 马蜂窝事件是怎么回事
  • 自由行攻略 把话说清楚
  • 从“马蜂窝事件”看 看旅游预订平台乱象
  • 马蜂窝“评论造价事件” 报道称马蜂窝成立新四大业务中心
  • 蚂蜂窝自由行热门事件
  • 25岁母亲淮安女子携子喝药最新动态携1岁儿子喝药自杀 遗书表明是被公婆逼的
  • 蚂蜂窝自由行热门事件
  • 马蜂窝事件淡然收场 蚂蜂窝自由行热门事件为什么业内集体默不作声
  •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10006.html

    标签: #蚂蜂窝自由行热门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