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闻爱好者》第3期,2019
[摘要]2017年后,“95后”纷纷大学毕业走向社会,未来将成为中国社会的中坚力量。媒体形式的变化对媒体用户的认知、行为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在梳理以往微博和“90后”研究的基础上,从社会因素、兴趣导向和娱乐态度三个方面勾勒了“90后”青年群体的画像。认为微博的使用有利于青年文化与主流文化的融合,有利于青年文化的进一步沉淀,从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微博的使用对95后青年的文化产生了过度娱乐、过度消费、低俗化、污染等负面影响。
[关键词]社交媒体;微博;“95后”用户
一.研究背景
互联网的兴起引起了媒体工作者和相关研究者对这一领域传播效果的极大关注。42nd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8.02亿,移动网民规模达7.88亿,20-29岁网民比例最高,达到27.9%[1]。“90后”是95年到99年出生的一代人。他们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20年中成长起来。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比90后更早接触到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他们是移动互联网的忠实用户,被称为互联网时代的土著。它们对于研究网络环境下的传播效果具有独特的样本意义。
“微博”是“一种基于平台的开放式互联网社交服务”[2]。根据微博数据中心2017年的调查报告,30岁以下用户(81.9%)是微博用户的主要群体,27.6%在18-22岁之间,“95后”已成为月活跃微博用户的第二大群体[3]。截至2018年6月,中国微博用户数量为3.37亿,比2017年底增加2140万,微博用户占网民总数的比例达到42.1%[4]。基于此,本文以90后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微博使用对其情感认知的影响。
二、文献综述
2006年,推出最早的微博产品。2007年3月,王兴创办了Fanfu.com,将“微博”的概念引入中国。此后,国内最早的微博产品,如饭否、腾讯聊天、推特等纷纷停止运营。2009年8月,新浪推出beta版“新浪微博”,成为首家提供微博服务的门户网站。“微博”这个词在那一年成为了一个流行术语。微信和微博已经成为受众获取新闻的重要渠道,影响力远远大于传统媒体。微博的快速发展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从用户的需求和使用来看,微博具有社交和媒体的双重属性。对微博用户动机、满意度与使用行为关系的实证分析表明,微博具有较强的媒体属性,用户主要利用微博获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绩效期望、努力期望、社会影响、促成因素、信息需求、娱乐需求和个性化需求七个因素是用户意愿和行为的影响因素。在使用微博的过程中,名人用户和草根用户之间存在显著差距。
微博用户的青年群体占绝大多数,一些学者调查了大学生使用微博的现状和影响。研究者着眼于大学生微博使用的实证研究,通过网络问卷调查,根据改进的方法目标链理论研究大学生微博使用的动机结构,并建立分层的动机模型。通过定量调查分析,发现微博依赖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便捷的媒体接触促进了微博依赖的形成,受众主动或被动产生微博依赖。从心理分析路径和工具视角出发,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发现微博工具性使用与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和政治心理因素相关。
研究人员发现,微博等社交媒体的使用对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的习惯、情绪和认知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微博用户的情感体验、需求满意度和用户满意度之间存在密切的相关性,进一步影响微博用户的持续使用。运用心理学实验的生理学方法,测量了用户在浏览新浪微博时的情绪体验和生理反应,发现浏览微博的积极情绪唤醒度可以显著预测用户使用微博的行为,即在浏览微博时,情绪唤醒度越高,他们使用微博的行为越多。
微博等社交媒体在舆论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用户可以自由表达意见或发泄情绪。在特定的事件情境下,容易产生群体极化,甚至导致网络或现实生活中的群体性事件。本文主要研究微博用户在特定事件情境下的情感挖掘和情感传播。通过构建中文情感分类词汇,可以通过分类统计来判断用户的情感类型和极性强度,找出影响用户情感表达和传播的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监控和引导。
随着不同年龄段微博用户的进一步集中,“95后”微博用户越来越受到关注。从网络流行现象来看,90后利用微博是践行社会学“公认需求”的自我宣传渠道。移动网络媒体不仅增加了90后大学生的思维外延,也影响了他们价值观的建立和发展。新媒体对90后青年文化形成了多重解构影响,重构了青年的叛逆道德文化,催生了青年的吐槽式狂欢式传播文化,塑造了青年的个性化符号消费文化。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研究人员已经开始关注微博等社交媒体对青年群体情感和认知的影响。在实证研究中,多采用问卷调查、个人访谈、心理生理实验等方法,但研究对象多局限于大学生,对年轻人的样本选取相对简单。
三、微博过滤下的“95后”人群画像
90年代后期,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物质生活极大丰富。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90年代居民消费水平逐年上升,但总生育率持续下降。“90后”大多是独生子女,“孤独”成了他们童年的标签。他们的成长与中国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不谋而合。从2007年到2017年的10年间,网络游戏、网上购物和视频
频、微博、微信、移动支付、社交手游伴随着“95后”的学生时代。他们更注重精神层面的需求和享受,与生俱来的孤独感催生了被关注的渴望。网络世界成为他们最好的精神生活家园,互联网公共空间给予他们寻求认同的平台。“95后”是互联网世界名副其实的原住民。(一)必不可少的社交元素
微博具有媒体和社交的双重属性,虽然微博的媒体属性更强,但社交属性仍然是必不可少的。微博发布消息窗口“有什么新鲜事想告诉大家?”的定位表明了发消息本身是一种社交行为。文字可以搭配表情、图片、视频、话题,图片和视频能帮助用户更好地表达自我,也是“95后”喜闻乐见、驾轻就熟的表现方式。双“#”带话题的功能可以帮助此消息被更多同好检索和发现,针对性更强。双“#”带话题更是一种群体符号,用户借由此建立、搜索、加入兴趣社区,获得群体认同。
微博在借鉴的基础上,创新了评论功能,加入了富媒体内容。相比微信、QQ这一类强社交属性的服务平台,在微博上除能与“好友圈”建立深度关系外,还可以单方面关注用户感兴趣但不熟识的“陌生人”。用户在浏览消息的同时,也会关注这条消息的相关评论。例如影视演员张译2018年3月21日发布头条文章《〈红海〉英雄谱——写在〈红海行动〉35亿后》,条评论可见内容包含了用户认识或不认识的所有参与者,在消息下方留言或点赞,在留言的下方继续评论或点赞,并按照热度或时间排序。评论的人包含了《红海行动》的相关演职人员,粉丝,演员自身的粉丝、好友等,形成了从意见领袖到多个二级意见领袖的社交互动。从这一层面来说,在微博平台的互动是大范围的社交。
(二)兴趣主导的生活方式
“95后”更关注个性的发展,在个人兴趣的垂直领域形成了较为固定的应用使用习惯。在兴趣领域有着鲜明的阵地,特别关注自己兴趣领域内的明星、电竞战队、主播等,同时关注兴趣的外延内容,并形成相应的兴趣社区。
微博的热搜功能为用户提供了当前时刻被搜索最多的前50个新闻内容或话题。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2018年5月3日这一天的9:20、13:30、22:00三个时段的热搜榜,统计热门消息的类型分布,可见热门消息类型有明星、社会、影视、情感、搞笑、美妆、时政、健康、培训。其中,明星资讯和社会新闻占据了近80%的内容,明星类上榜除成名已久的艺人外,“95后”偶像单人不同内容上榜4次,新进偶像上榜14次,这与当前“95后”喜爱的明星相吻合。
智研咨询发布的《2017—2022年中国动漫市场运行态势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动漫产业从2010年的471亿元发展到2017年的1496亿元,增幅%[5]。互联网发展推动着动漫文化在国内的沉淀,以动漫为核心的二次元文化在“95后”群体中迅速传播。宅在家里上网,浏览ACGN(动画、漫画、Game游戏、Novel小说)内容成为“95后”群体生活的一种主流,二次元逐渐成为一种群体文化,反映出其审美偏好。二次元元素在微博中也有体现,微博首页分类明确标注了“动漫”类别,为“95后”用户提供了丰富的ACGN内容。
宅在独立环境中发展个人兴趣的同时,“95后”用户乐于为兴趣买单,愿意在兴趣领域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购买兴趣领域的周边产品,如二次元手伴、明星代言产品、IP电影等。微博网红博主更新自己的动态和照片,吸引粉丝关注,销售商品。例如名称“林小宅”的微博,拥有498万粉丝关注,每日更新销售信息,配图穿着销售服装的照片,并附有购买链接。粉丝因为对博主的喜爱和照片所展示服装的吸引,完成粉丝向消费者的转变。
寻求自我肯定和群体认同是“95后”投身兴趣领域的一个重要原因。他们在微博的社交更多是基于兴趣的社交,与有着共同兴趣爱好的人拥有更好的社交基础,在兴趣圈子中分享动态,向同好推荐内容,同时获得自我肯定和群体认同。
(三)兼具创造性和批判性的娱乐态度
当前,娱乐占社会生活的比重逐渐上升,人们对待娱乐的态度也在随着媒介形态的变迁而改变。相较于坐在电视机前享受娱乐的“80后”和“90后”一代,“95后”更加注重娱乐,同时由于互联网的发达和移动设备的普及,其娱乐观呈现出不一样的图景——创造性和批判性兼具。这种娱乐观,从近年来获得更多青年观众喜爱的网络综艺节目《吐槽大会》《奇葩说》《火星情报局》等可见一斑。
“95后”娱乐观的批判性体现在吐槽文化、自嘲文化等青年亚文化上。在微博,“95后”群体更积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对待事物有独特的思考。由于青年群体在社会舆论场的话语权较弱,而在微博等服务平台“发言”的门槛较低,更多“95后”选择在微博上就当前的热点问题、社会现象进行表达。微博话题“人民的名义”在电视剧播出时同期上线,至今阅读量超25.1亿次,讨论量166.3万[6]。话题内容包括对影视剧本身的评价,对社会类似现象的揭露等。热搜话题“湘潭大学流浪狗伤人事件”在微博上引起用户的持续讨论,以事件为中心从学校、校小动物保护协会、学生多方面就此发表意见,观点包括饲养宠物的责任问题,路遇恶犬扑咬如何自救等。
“95后”娱乐观的创造性体现为,追求独特的、有创造力的内容形式,拒绝从众和千人一面。搞笑和吐槽是“95后”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兼具良好的价值观,幽默、吐槽的微博大V、话题更受“95后”群体欢迎,这些大V也成为他们推选出来的意见领袖。以“微博原创视频博主,搞笑视频自媒体”定位的微博主“papi酱”,拥有2000多万粉丝,其上传的视频每期都有一个主题,例如:“挑剔的妈妈”“12星座典型性格的12个人”“今年双11期间的我”等。更多的草根“95后”用户乐于使用“贱”“萌”“逗”“丧”的表情包进行表达。表情包不仅将情绪具体化,也成为“95后”缓解尴尬、自嘲吐槽、融入圈子的最佳方式。
四、微博使用对“95后”青年文化的影响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提出‘媒介对于文化的精神重心和物质重心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影响’”[7]。新媒体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95后”青年文化。
(一)微博使用对“95后”青年文化的推动作用
1.微博用户年轻化有助于“95后”青年文化与主流文化的融合
受到“95后”推崇的吐槽文化、二次元文化均属于亚文化的范畴,随着微博用户的年轻化,与青年亚文化主流人群进一步重合。“95后”“00后”用户的增多使微博成为青年群体的聚集地,对外联络的基地,对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融合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推动“社交”“吐槽”“二次元”等元素向大众文化传播。微博媒体与社交的双重属性,既有别于微信专注社交通信,也有别于哔哩哔哩视频网站专注内容,使得微博在众多服务平台中独树一帜,成为“95后”青年文化与主流文化连接的桥梁。一方面,微博的社交属性不断拉近亚文化关键意见领袖与普通用户的距离,形成独特的文化生态圈,用户间的大范围互动扩大了亚文化的辐射面;另一方面,微博的媒体属性,为青年亚文化通向大众文化打开了一扇窗口,开放的传播机制使微博成为中国的“公共议事厅”[8]。
2.微博内容垂直化有助于“95后”青年文化进一步沉淀,带动产业发展
微博的用户多样性和内容垂直化,使得青年亚文化相关产业的各环节参与者在一定程度上聚合。意见领袖和普通用户在微博上可以就相关兴趣领域进行广泛和深度的讨论,包括内容生产、粉丝经营等,从而实现青年亚文化的社会化和商业化。除吸引具有明显青年亚文化标签的用户以外,更多的微博用户辐射到与青年亚文化相关的产业,如动漫、影视、搞笑、音乐、游戏、电商、衍生品等。
(二)微博使用对“95后”青年文化的负面影响
1.一味迎合用户兴趣,造成过度娱乐
在新媒体平台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为了留住老用户吸引新用户,增加用户黏性,扩大商业利益,微博利用大数据和算法不断增强对主要用户群体的研究,在网站设计和内容产品上不断投其所好,将用户的主要注意力放在娱乐上,海量的娱乐信息让真正需要被关注和重视的新闻被淹没。现在,微博更多时候是明星的秀场、广告主的乐园,用户过分沉浸在充斥着娱乐的信息环境中,需要警惕青年群体忽视现实世界的自我成长和社会责任。
2.灰色利益链条和狂欢式消费场景,导致过度消费
微博在推动青年亚文化社会化、商业化的同时,也存在过度消费的弊端。游戏、网络、电商纷纷将微博作为营销宣传的阵地,拟造“天猫双十一”“京东618”等各种名目的消费日,微博中充斥着代购、刷粉、僵尸号、软广告。在狂欢式的消费场景中,青年群体的消费更倾向于冲动、非必需、低层次和炫耀性,应该注重培育其树立健康的消费观。
3.缺乏长期有效的把关机制,致使青年文化低俗化和被污染
传统的文化传承总是自上而下的,“反社会化”现象使传统受教育者反过来向施教者施加影响。这种现象在网络时代表现得更甚。网络原住民在网络世界完成了社会化过程,“95后”标榜特立独行,崇尚取得发言权,不加监督和引导就会增加“95后”青年文化低俗化和被污染的风险。例如恶搞严肃内容和传统经典,违反社会公序良俗的言论和行为,对他人施加网络暴力,特定事件下的群体舆论极化现象。微博需要建立一套完善有效的把关机制,甄别不良意见领袖,限制违规内容上线,在焦点事件发生时及时汇总各方意见。
五、结语
本研究认为关注“95后”群体在新的媒介环境下的情感认知具有较大的研究意义和价值。“95后”用户和微博在相互影响下形成全新的文化生态圈。微博滤镜下的“95后”群体乐于社交,崇尚兴趣主导的生活方式,具有批判性和创造性的娱乐态度。本文认为微博的使用有助于“95后”青年文化与主流文化的融合,有助于“95后”青年文化进一步沉淀,进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使用微博对“95后”青年文化具有过度娱乐、过度消费、文化低俗化、文化被污染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ac.gov.cn/201808/20/c_****.htm.
[2]杨晓茹.传播学视域中的微博研究[J].当代传播,2010(2):73-74.
[3]新浪微博数据中心.2017微博用户发展报告[EB/OL].https://www.useit.com.cn/thread-17562-1-1.html.
[4]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ac.gov.cn/2018-08/20/c_****.htm.
[5]智研咨询.2017—2022年中国动漫市场运行态势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EB/OL].http://www.chyxx.com/research/201610/459819.html.
[6]新浪微博[EB/OL].https://s.weibo.com/weibo/%23人民的名义%23.
[7]燕道成.新媒体对“95后
相关阅读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标签: #微博热门事件传播学分析